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906年11月开始,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把“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清末政府仿照国外资本主义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在各级审判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厅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公诉,开创了在中国司法体制上实行控审分离的先河。中国传统的诉讼审判机制中无独立的诉讼法体系,又无明确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沈家本通过考察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提出首先要区分民诉、刑诉的主张……中国古代按照“有罪推定”原则,无视法律当事人的权利,实行下纠纷式审判方式。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刘哲《清末司法的近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端。
材料从1906年11月开始,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把“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清末政府仿照国外资本主义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在各级审判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厅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公诉,开创了在中国司法体制上实行控审分离的先河。中国传统的诉讼审判机制中无独立的诉讼法体系,又无明确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沈家本通过考察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提出首先要区分民诉、刑诉的主张……中国古代按照“有罪推定”原则,无视法律当事人的权利,实行下纠纷式审判方式。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刘哲《清末司法的近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端。
2.单选题- (共20题)
2.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评判标准 |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
3.
***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这说明“百家争鸣”
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 |
B.不能违背科学精神 |
C.不能宣传西方思想 |
D.不是无限制的争鸣 |
4.
相对于探寻自然本源,苏格拉底更关注人类本身,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者学派作了彻底批判 |
B.承认人在社会的崇高地位 |
C.较为理性地追求人文精神 |
D.已经具有完善的治国思想 |
5.
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仁慈,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
A.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 |
B.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 |
C.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 |
D.西方绘画自由洒脱,强调意境 |
6.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智者是希腊人的“启蒙者”,是以“智慧、科学、音乐、数学等教人”的教师,对智者哲学中积极部分给予了肯定。这主要是针对智者学派
A.向城邦公民传授参政知识 |
B.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
C.将研究对象由神转变为人 |
D.鼓励雅典公民要积极参政 |
7.
马丁·路德曾坦率承认从理性看来,基督教的很多观点荒谬至极,但他依然坚信“理性是魔鬼的妓女”;加尔文与天主教会合作,迫害著名的解剖学家塞尔维特。上述材料表明
A.科学与宗教势同水火 |
B.新教与罗马教会别无二致 |
C.新教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
D.宗教改革强调信仰至上 |
8.
启蒙思想家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还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在此,康德强调
A.革命的进步性不大 |
B.人民的思想较落后 |
C.思想革命的必要性 |
D.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
9.
它(文艺复兴)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为对象;而不像路德那样,以没有受过教育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因此,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这说明文艺复兴
A.缺乏思想理性 |
B.反对“因信称义” |
C.影响范围有限 |
D.属于贵族运动 |
10.
司马迁在整理历史材料时,“采经摭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史料,他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这说明
A.司马迁是历史研究的开创者 |
B.史料搜集只有多元化才可信 |
C.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D.历史研究必须清除主观因素 |
11.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经成功地实施过肠胃部分切除手术,但没有细节描述。后世小说中也有“刮骨疗毒”和计划对曹操实行开颅手术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文学资料毫无历史价值 | B.文学作品中的神化色彩 |
C.权威史书记载不足为信 | D.华佗擅长医治外科疾病 |
12.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
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
C.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
D.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
13.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指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这表明该理论
A.已经被世人普遍地理解与接受 |
B.丰富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
C.为人们提供辩证看世界的途径 |
D.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全面否定 |
14.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激情大于理性 |
B.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 |
C.强调思想解放 |
D.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
15.
19世纪末,康有为曾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康有为提出这一思想学说的主旨是
A.揭露历史真相 |
B.引介西方理论 |
C.推动维新变法 |
D.否定儒家经典 |
16.
梁启超指出世界上的政治制度分为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A.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国情 |
B.维新思想主张铲除君主制度 |
C.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势在必行 |
D.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 |
18.
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一理论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A.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C.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
D.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 |
19.
有人在描述一种写作风格时说:“在艺术创作上,它想象奇异,梦境、幻境时常出现。它总是充满了激情地展示生活内容和表现理想,这种饱和的激情有时如火山爆发,有时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这种文学属于
A.浪漫主义文学 | B.现实主义文学 |
C.现代主义文学 | D.古典主义文学 |
20.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
B.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C.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