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纵观民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有利于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篇》
材料二 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192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材料一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篇》
材料二 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192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2)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3)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
(2)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3)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19题)
3.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 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 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4.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5.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 |
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
6.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持此言论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 B.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7.
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 )
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 B.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
C.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 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
8.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
10.
请阅读下面的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①④ | D.③①②④ |
11.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 )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鞭挞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
④出现了介绍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鞭挞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
④出现了介绍外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
B.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C.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
D.大都与中国国情相符 |
13.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
A.契约立国 | B.人民主权 |
C.以法治国 | D.君主立宪 |
14.
有人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比喻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三只兔子闹中华”形象地描述了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大作用。下列关于三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 |
B.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
C.十月革命后,三人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
D.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15.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
17.
马格利特(1898--1967年)是比利时画家。他的代表作品《天降》描绘了一些神情古怪、头戴圆顶高帽的人物从天而降,如同漫天的雪花飘扬在城市上空,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反常”视觉形象的酷爱。据你的理解,《天降》的绘画风格属于( )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现代主义 | D.印象派绘画 |
18.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19.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20.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
21.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