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怡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3)结合材料三所述的两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所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材料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怡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3)结合材料三所述的两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所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3.单选题- (共20题)
3.
《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这一论述
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
B.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
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
D.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 |
4.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5.
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
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
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
6.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7.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的主张
A.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
B.完全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
C.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
D.论证了共和制存在的合理性 |
9.
北宋词人柳永“把以前徜徉在土大夫的小庭院中的词引向了集市都会”,使词成为了雅俗共赏、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这说明柳永
A.代表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最高成就 |
B.为宋词普及于民间做出重大贡献 |
C.一生落拓失意寄情于宋词的创作’ |
D.成为服务于演唱艺人的专业作者 |
10.
宋朝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试的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却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
B.真实情景 |
C.情趣意境 |
D.人物形象 |
11.
英国作家查尔斯·穆雷曾经进行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历史上最知名的229位发明家中,瓦特与爱迪生并列第一。瓦特与爱迪生对社会的共同贡献是
A.开启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时代 |
B.开启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C.使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性改变 |
D.促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12.
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被称为“工业革命的盛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创世以来,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为同一目的而动员起来。”下列对上述评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反映了当时科技的最高水平 |
B.它关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
C.它是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体现 |
D.它是各国共同参与促成的盛会 |
13.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与材料相对应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14.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
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
15.
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A.三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 |
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过程是渐进的 |
C.上海已经实现文化多元化 |
D.维新思想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6.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开始改革开放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7.
***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
18.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说明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 |
19.
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必须确立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这一言论可以用来说明蒋介石( )
A.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 | B.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 |
C.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 | D.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 |
20.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事部署为:三路围攻长沙。第一路,从安源出发进攻萍乡、醴陵,向长沙进军;第二路,从修水出发,夺取平江,向长沙进发;第三路,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形成包围长沙之势。这样的部署表明
A.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正在形成 |
B.湘赣边工农运动发展迅猛 |
C.中共以俄为师领导中国革命 |
D.对敌我力量对比认识不明 |
21.
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百花齐放是针对文学艺术的不同风格而言 |
B.百家争鸣是针对科学上的不同学派而言 |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
D.这一方针在贯彻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
22.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4.选择题- (共4题)
5.多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