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是一个屈辱的年代,也是一个因向西方学习而进步的时代。
材料一:(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无议院,则君臣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所讲议院制的特点,并对此类议院制进行评价。
近代中国是一个屈辱的年代,也是一个因向西方学习而进步的时代。
材料一:(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无议院,则君臣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所讲议院制的特点,并对此类议院制进行评价。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西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多亚学派在伦理学问题上坚持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真理,……要想成为有德行的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亦即学习自然,按照自然的本性而生活。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材料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其体则通天地而贯万物,其理则包四端而统万善。”“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
——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多亚学派与材料二朱熹的哲学观点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两者推导出的政治观又有何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中和在我,天人无间”反映了什么思想?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的体现。
材料一斯多亚学派在伦理学问题上坚持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真理,……要想成为有德行的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亦即学习自然,按照自然的本性而生活。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材料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其体则通天地而贯万物,其理则包四端而统万善。”“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
——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多亚学派与材料二朱熹的哲学观点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两者推导出的政治观又有何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中和在我,天人无间”反映了什么思想?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的体现。
2.单选题- (共21题)
3.
在中国古代,韩非子曾对法的一般特点有精辟概括:法固(法不朝令夕改)法显(让百姓知法)法一(法不阿贵),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在这方面异曲同工。但纵观世界古代史,后者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他法系难以比及的,这就是
A.在私有制经济中最完备 |
B.贯彻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 |
C.反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
D.维护绝对正义与公平精神 |
4.
胡适看到罗尔纲编著的《太平天国史纲》这部书后,愤愤然指责书上“专门表扬太平天国”为不当。如果你赞同胡适的观点,可选用的论据不应该包括
A.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 |
B.其教义、教视、戒律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 |
C.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
D.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
5.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
B.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
C.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
D.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
6.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到:“在文艺复兴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用理智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
C.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
7.
《鲁滨逊漂流记》是l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小说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A.人文主义者要求现世享受的精神 |
B.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 |
8.
文艺复兴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由此判断,前面提到的“这些东西”主要是指
A.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 B.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特权 |
C.《圣经》和神话传说 | D.封建君权和等级制度 |
9.
伏尔泰在孔子石像下写下了“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他如此评价孔子的原因是
A.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德治”与“开明君主制”有共同之处 |
B.孔子思想的某些内容符合启蒙思想家反封建需要 |
C.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暴力、迷信的因素 |
D.孔子思想具有民主性 |
10.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是影响近代欧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各项中史实与观点的对应正确的是
A.15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是迷信” |
B.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一一“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 |
C.17世纪的科学革命——“牛顿错了” |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一“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 |
11.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A.辉煌灿烂,领先世界 |
B.受外来科技的支配 |
C.独自发展,与世隔绝 |
D.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
13.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不久,这两朵乌云酿成了两场风暴。与这两场风暴有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
A.相对论与量子论 |
B.量子论与光电效应 |
C.经典力学体系与相对论 |
D.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
14.
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以及随后兴起的“红楼选秀”“奇迹舞动”等娱乐节目都曾轰动一时,并使诸多少男少女一夜之间成为耀眼的新星。这一文化生活现象折射出
A.传统的伦理意识面临挑战 |
B.大众审美的世俗化倾向 |
C.国人的文化观念开始走向多元化 |
D.政府放弃了对文化传媒的管控 |
15.
清末民初,中国多种汉语文体并存,如文言、文话、新体、报馆体、白话、其它方言体等。在此背景下,北洋政府的“国语统一计划”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相互呼应,奠定白话文的文学正宗地位。这反映出
A.“民主与科学”成为政府与学界的共识 |
B.计划和革命都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
C.“文学革命”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 |
D.政府和学界争夺白话文运动的领导权 |
1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
B.洪秀全——蔡元培——曾国藩 |
C.曾国藩——洪秀全——蔡元培 |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17.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 ( )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
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
18.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
B.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
C.减少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认同危机 |
D.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转型 |
19.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
20.
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传》记述了***“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这一探索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论持久战》 |
C.《论联合政府》 |
D.《论十大关系》 |
21.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D.确立教育“三个面向”思想 |
22.
“在选材上,强调全面、具体、深入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要进行日常生活的细波微澜的描绘,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在事件描述上,强调如实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叙述描写要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这些特点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 | B.浪漫主义文学 |
C.现实主义文学 | D.现代主义文学 |
23.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天主教会的措施,如禁止出售教职,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规定每个教区必须修建一座神学院培训牧师,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这些措施
A.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 |
B.是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 |
C.承认了新教徒的合法地位 |
D.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