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一中2019届高三12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7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0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该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什么?
(3)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  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歌德《论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你认为拿破仑称帝就意味着法国恢复了大革命前的封建专制了吗?为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2.单选题(共8题)

6.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利益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B.公民法侧重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私法规范空缺
C.万民法扩大了公民法范畴,实用性、适应性相当强
D.自然法直接源于普罗泰戈拉学说,提倡人人平等
7.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曾发出“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的感叹。德国诗人阿恩特也曾追问:“德国人的祖国是什么?是普鲁士?是士瓦本?是葡萄映红的莱茵河畔?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沿岸?噢,不!不!不!他的祖国必须更大”。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导致诗人们如此感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现状
B.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
C.君主专制的黑暗
D.异族入侵、领土被宰割的现状
8.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刺激、挑战中发展的。以下对资本主义文明构成最大刺激、挑战的是
A.巴黎公社运动
B.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
(题文)杰里·本利特在《新全球史》中写道: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资金和航海技术。由此可见推动这一时期航海活动的因素有
①西班牙统治者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资本的渴求
③蒸汽轮船发明,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工具
④欧洲航海家勇于探险、开拓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1.
我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的看法的同志们)产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D.过渡时期
13.
艺术作品往往体现鲜明的时代主题。下列作品中不能体现当时时代主题的是
A.《衔尔腥忙》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太》
C.《白由引导人民》
D.《日出·印象》

3.选择题(共1题)

14.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