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2)
材料二从《五月花公约》到《联那条例》到179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5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纽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觉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2)
思想家 | 主张 | 思想家 | 主张 |
孔子 |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苏格拉底 | 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都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
孟子 |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柏拉图 | 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他们,否则他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 |
荀子 |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 亚里士多德 | 对已成立的法律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
材料二从《五月花公约》到《联那条例》到179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5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纽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觉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
2.单选题- (共13题)
2.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基本形成了一项由富人承担的“为公众办事”的捐献制度。“富有阶层对荣誉的热望促使他们频频自愿承担公益捐助,而且这种捐助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回报。”由此可见,雅典的“捐献制度”
A.消除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 |
B.是雅典追求公民自由的体现 |
C.提高了富人的政治影响 |
D.使富裕阶层获得了政治特权 |
3.
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
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 | B.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
C.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 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 |
4.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
B.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
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
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
5.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A.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
B.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
C.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
D.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
6.
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
B.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
C.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
D.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
7.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
8.
1945年9月22日美国宣称,欢迎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日本),但一切占领部队概归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美国的意图是
A.以德国方式处理战后日本问题 | B.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 |
C.以日本为反共桥头堡予以扶植 | D.排斥苏联以单独占领日本 |
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解读有误的是
A.甲: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B.乙: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 |
C.丙: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 D.丁: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 |
10.
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11.
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来自中国东部诸省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
12.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
13.
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
B.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
D.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