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中国自己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中国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而且在中国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材料二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和由政府导向的、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例,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材料一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中国自己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中国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而且在中国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张振鹍《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材料二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和由政府导向的、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例,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2.单选题- (共17题)
2.
“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C.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
D.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
4.
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
B.提出《资政新篇》 |
C.创立拜上帝教 |
D.永安建制 |
5.
“《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A.是先进中国人顺应近代化的救国方略 |
B.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必然产物 |
C.是近代中国唯一而又正确的救国纲领 |
D.促使农民阶级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羁绊 |
6.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发生了变化。政协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
B.中共确立执政党地位 |
C.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 |
D.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
7.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
8.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
D.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
9.
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去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
B.大多数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美国排斥中国政策的破产 |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
10.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井田制 |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C.均田制 |
D.土地兼并 |
11.
宋代“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这表明
A.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 |
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赋税收入 |
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
D.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入 |
12.
据《国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种现象给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A. 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 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A. 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 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13.
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 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 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A. 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 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14.
2012年10月8日,美国纽约举行第68届哥伦布日游行,下图是一名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参加游行庆祝。一边是兴高采烈的庆祝,一边是土著印第安人后代的抗议,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
A.发现了“新大陆” |
B.开辟了“新航路” |
C.证实了“地圆学说” |
D.找到了“无主地” |
16.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7.
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一则名为"活动电光影戏出售"的广告中写道:"兹由外洋运到新式电影机器一副,并影片六十余套,其景致异常可观。"这是"电影"一词的首次使用。1909年2月12日,该报又发消息称:"本埠电影翻新,南市富贵茶园内演各种电影五花八门,见者无不击掌称赞。"上述材料说明
A.1905年电影诞生 |
B.1909年中国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 |
C.电影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娱乐方式 |
D.当时中国放映的全部是外国影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