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并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并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2.单选题- (共24题)
3.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
B.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
C.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
D.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
4.
达尔文在研究中发现,“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的蛾的16倍”。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B.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
C.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本种类内部的竞争 |
D.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而来的 |
5.
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认为:“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对此最好的理解是
A.一切当下都是历史的延伸 |
B.研究历史应采取一种旁观的态度 |
C.“人”是历史研究始终如一的本质对象 |
D.历史与现实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
6.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
7.
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A.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
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
C.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
8.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刊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下列对材料不正确的是
A.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
C.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 |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
9.
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
B.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 |
C.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
D.怀疑普遍真理的存在 |
10.
马丁·路德说:“比起教皇与所有红衣主教来,我更惧怕自己的内心;因为在我的心中。那个大教皇本人一直存在着。”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强调宗教的自我约束 |
B.主张精神自由 |
C.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
D.相信信仰得救 |
11.
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的改进 |
B.装订技术的提高 |
C.印刷术的革新 |
D.科举制的盛行 |
12.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据材料可知( )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 期至 清初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据材料可知( )
A.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
C.“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
13.
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
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
14.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
15.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
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
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
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
16.
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由该评论可知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
C.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
17.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能的物体)腔壁由无数能量不连续的带电谐振子组成,它们所带的能量是一个最小能量单元的整倍数,这些带电谐振子通过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下列与这一理论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实验科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
B.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
C.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 |
D.时空的性质跟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有关 |
18.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
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
19.
何如璋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后不久,即著《使东述略》,其中写道:“欧西大势,有如战国;俄犹秦也;奥与德,燕赵也;法与意,其韩魏也;英则今之齐楚也;若土耳其、波斯、丹、瑞、荷、比之伦,直宋、卫耳。比年来,会盟干戈,殆无虚日。”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处于
A.鸦片战争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五四运动时期 |
20.
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高频词会议 | 社会主义 | 阶级 | 革命 | 经济 | 建设 | 发展 | 人民 | 国家 | 中国 | 领导 |
① | 118 | 98 | 45 | 53 | 52 | 79 | 111 | 118 | 25 | 57 |
② | 128 | 35 | 62 | 123 | 124 | 92 | 117 | 77 | 52 | 62 |
③ | 179 | 14 | 25 | 209 | 184 | 173 | 102 | 76 | 118 | 59 |
④ | 84 | 335 | 288 | 27 | 24 | 28 | 121 | 38 | 68 | 56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1.
在中共二大上,***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A.***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22.
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
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
23.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24.
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B.“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
C.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
25.
任教大冶师范的王路先生.看到窗外翻飞戏水的小燕子,触景生情创作了著名儿歌《小燕子》歌词有:“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但《小燕子》在创作发表之初却迎来了非议。王路也由此历受磨难,被戴上右派的帽子下放到黄冈。据此可知《小燕子》创作于20世纪
A.40年代 |
B.50年代 |
C.60年代 |
D.70年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