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佑《通典》中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暇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1)归纳材料一蕴含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清朝教育领域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清朝教育领域改革的社会背景
材料一杜佑《通典》中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暇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
1888年 | 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
1898年 |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
1901年 | 清延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
1904年 | 清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
1905年 |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威趋实学。 |
1906年始 | 清延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
(1)归纳材料一蕴含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清朝教育领域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概括清朝教育领域改革的社会背景
2.单选题- (共28题)
3.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这样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柏拉图意在表明
A.雅典民主追求人人平等 |
B.雅典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
C.雅典民主存在明显缺陷 |
D.雅典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 |
5.
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B.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6.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和原则看成是普世的、要求“环球同此凉热”。由此得出新中国外交
A.具有和而不同的传统风格 |
B.仍然受“冷战”思维影响 |
C.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
D.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
7.
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
9.
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
10.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开始横渡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有学者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能支持学者观点的是
A.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美洲 |
B.由于计算错误,哥伦布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 |
C.西班牙王室支持远洋航行,主要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
D.黄金是哥伦布认为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财富 |
11.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
13.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
14.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自上而下城市化”。其中与“自上而下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15.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
16.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晚明时期社会简表
名称 | 地点 | 描述 |
讲学会 | 无锡 |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
匡社 | 衡州 |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
复社 | 吴江 | 张溥、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
17.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
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
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
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
18.
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B.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
C.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
D.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
19.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
20.
马丁•路德说过,“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A.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
B.反对信仰基督教 |
C.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
D.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 |
21.
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
22.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
B.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
23.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24.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 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
25.
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由该评论可知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
C.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
26.
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
B.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
27.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实行地方自治 |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
C.重视发展海防 |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
28.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悲惨世界》 |
B.《战争与和平》 |
C.《老人与海》 |
D.《母亲》 |
29.
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它已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此状况导致了
A.浪漫主义文艺的兴起 | B.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 |
C.印象主义的蓬勃发展 | D.现代主义文艺的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