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06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现实……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俾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均摘编自徐朔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单选题(共16题)

2.
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这说明
A.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B.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C.自然科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3.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C.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4.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之后,拒绝了在朋友帮助下可以获得免刑的机会。他宁愿承受法律惩罚,也不愿做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并认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注重道德实践
B.民主制度存在局限
C.司法裁决失去了民心
D.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
5.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6.
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普罗塔戈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C.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7.
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
A.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
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8.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
A.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C.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D.产生了众多的新教教派
9.
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据此可知,阿伦·布洛克
A.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B.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所有领域
C.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D.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10.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11.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2.
《上清帝第四书》指出,“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夫以不更化则危亡之急如此,能更化则强盛之效如彼,言之岂不易哉?请以土耳其、日本言之。”这反映出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论证以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
B.批判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
C.阐述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性
D.把土耳其日本作为效法榜样
13.
19世纪末,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下列对这些翻译著作影响的解读,正确的是
A.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
B.表明了中共指导思想形成
C.标志着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D.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14.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关注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是世界性的
C.伟大人物对历史前进有巨大推动作用
D.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15.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B.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16.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在1876年创作了《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他说:“自然之中,绝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
A.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
B.民主、自由、平等理想的实现
C.人们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
D.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
17.
唐朝贾岛在《喜李馀自蜀至》一诗中说:“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下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可与《风》对应的是
A.《格尔尼卡》
B.《阿Q正传》
C.《命运交响曲》
D.《唐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