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绝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材料二要使现代人其正从感情上接受孝现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城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法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筒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徳的意义。
材料一《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绝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材料二要使现代人其正从感情上接受孝现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城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法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筒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徳的意义。
2.
材料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主张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民初纪年变革。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主张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民初纪年变革。
2.单选题- (共13题)
3.
在古代雅典,凡是成年男性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崇尚法治,禁绝人治,创造出差额选举、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治运作方式。雅典成年男性“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主要表现在
A.可以担任雅典城邦一切官职 |
B.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的事务 |
C.都可以领取参政议政的津贴 |
D.监督政府施政杜绝以权谋私 |
4.
根据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有关奴隶解放的限制有所放宽,奴隶的处境也有较大的改善,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妇女从丈夫的独裁权力的支配下慢慢地被解放出来。这一规定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
C.保证了妇女的权益 |
D.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 |
5.
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
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
6.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
B.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
C.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
7.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
8.
北宋元裙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
9.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
10.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
11.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尚未使用雕版印刷 | B.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
C.宋代活字印刷日臻完善 | D.宋代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 |
12.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栏目走红中国。其中有一道根据作品判断作者的题,内容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作者
A.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
B.作品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
C.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
D.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
13.
“地圆学说”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传入中国,遭到了保守学者的怀疑。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在《不得已》一书中“质问”汤若望:“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推理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世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下列科技成果能解决杨光先疑问的是
A.进化论 |
B.经典力学理论 |
C.相对论 |
D.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
14.
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悄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A.![]() |
B.![]() |
C.![]() |
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