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八校联考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6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所建立的近代政体实行这种“均衡”的具体体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6题)

3.
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A.三权分立
B.中庸折中
C.君民共主
D.共和主义
4.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维新变法
5.
***为中国革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
A.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B.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C.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D.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6.
“这项计划在实施中途,被位于古巴上空的美国空中监视哨发现。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这次危机反映出
A.古巴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策略
C.苏联在对峙中处于守势地位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7.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下列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这一政令体现出对商人的歧视
B.这一政令反映出服饰具有等级性
C.这一政令意在鼓励小农经济
D.这一政令说明农民的社会地位最高
8.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丝绸之路的衰落
9.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0.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
东汉时期,除长安以外还有洛阳等“五都”,其中长安的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
A.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城市管理实行坊市制
D.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12.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年)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美国
13.
“热词”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价值取向,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词汇表现为“商+”模式,诸如“商务”“商战”“商业”“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词汇成为各报刊中频出不穷的“热词”。这一状况
A.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逐步实现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C.发展工商业成为各界关注问题
D.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
14.
1959年,西安地质学院有个学生这样描述当时的一种现象:“怪哉!怪哉!面黄肌瘦,什么病?经名医诊断,所用药料甚大,面粉25斤,大米20斤,大豆3斤,一月服完,三个月后病就好了,病人哀求医生说请你调换药料吧,此药实在难买。”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发展
C.西方的经济封锁
D.人口的过度膨胀
15.
1984年7月,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的收入,按国家设置的税种以向国家交税的方式上交,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这次利税改革
A.使国家的财政经济开始好转
B.加速了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革
C.有利于国营企业自主权扩大
D.有利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
16.
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曾指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主张以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肯定三权分立制的重要性
C.强调以宪法来维护和保障民权
D.主张建立五权分立的政体
17.
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18.
“他的画总是金光闪烁,光线犹如一条宽广的白色流水洒落下来,柔和地照亮着物体。”此画家所属画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