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64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8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材料中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廷入关后,确立了对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恩养”政策,建立了一套以官缺、旗地和月饷为三大支柱的特权经济模式。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旗丁“渐以庸懦”“习俗甚坏”。康熙及雍正曾先后采取了如扩大兵额、回赎旗地、京旗回屯等一系列措施,以谋求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但大多劳而无功。迫不得已,乾隆在保证清朝核心武装力量——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的编制与待遇稳定的前提下,把具有正身旗人资格的八旗汉军成员豁除旗籍,编入州县民籍。出旗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由少量到大量、由自愿到强制、由试探到逐渐形成标准的渐进性过程,朝廷还给予了诸多补偿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汉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出旗”并没有遭到汉军多大的抵抗。“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自此以后,“不问满汉,但问旗民”,以旗人和一般民众的差别来指称满汉民族的不同也就具有了更加切近于实际的内涵。
——据孙静《乾隆朝八旗汉军身份变化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军出旗”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军出旗”为案例,概括并说明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举行大西洋会议,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内容如下:
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设法恢复各民族横遭剥夺的主权和自治权:
一切国家享有世界贸易及取得原料的平等待遇:
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
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世界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使全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公海航行自由不受阻碍:
世界各国均应放弃使用武力,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应解除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的国家的军备,同时赞助与鼓励实行裁军。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后来成为了各国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

——据李巨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宪章》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哪些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西洋宪章》的历史意义。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被迫辞去监国之职,从此以后,他就不再过问政治。1917年,辫帅张勋率兵进京,公然支持溥仪复辟帝位。消息传来,许多忠于皇室的前清遗老及皇族成员喜不自禁地跑到醇王府向载沣报喜,并劝说载沣复职帮助少年溥仪治理天下,然而,载沣只说了两个字:“胡闹!”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同样说了句“胡闹”,然后冷眼旁观丑剧的上演。1925年正月,孙中山先生造访醇王府、拜会载沣,载沣热情接待了孙中山,孙中山则高度赞扬了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的政治远见,二人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合影照。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里,国土素色白花.焚香秉烛,虔诚地祷念。
数年后,溥仪在日本人的鼓动下,准备前往东北就任满洲国皇帝,以此来恢复大清的统治,此举同样遭到了栽沣的坚决反对;但溥仪却一意孤行,坚持到东北做了日本人的傀儡。伪满洲国建立后,溥仪多次请载沣将家搬到长春,都被载沣拒绝。日本人也多次游说载沣去长春,企图借他的名声加强日本统治东北的合法性,亦被载沣拒绝。
——据凌冰《最后的摄政王:载沣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载沣辞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载沣在民国时期的政治立场,并予以评价。

2.单选题(共7题)

6.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7.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8.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9.
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10.
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11.
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彰显时代进步洪流
B.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D.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12.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