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黄宗羲 (1610-1695年) |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
顾炎武 (1613-1682年) |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
王夫之 (1619-1692年) |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
伏尔泰 (1694-1778年) |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
卢梭 (1712-1778年) |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2.
20世纪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形成了三大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以后,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材料二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传》中写道:“***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材料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材料四 ***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的核心问题。
(4)概述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分别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的重大贡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以后,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材料二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传》中写道:“***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材料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材料四 ***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的核心问题。
(4)概述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分别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的重大贡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单选题- (共21题)
3.
有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这一运动使中国“开始踏入产业革命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而向近代社会方向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中体西用” |
B.维新思想 |
C.民主革命思想 |
D.无产阶级思想 |
4.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
C.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
6.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 |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7.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借助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
B.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C.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
D.开始否定宗教神学地位 |
9.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
B.达尔文进化论 |
C.爱因斯坦相对论 |
D.李四光地质力学 |
10.
1912年4月,“秦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用互联网与外界沟通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用互联网与外界沟通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11.
“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使机器的构件发生了本质变化。比如珍妮纺纱机原来是木质的,如果用蒸汽机带动的时候,木头就不行了,它就需要用铁来制造,这样对铁的需要就非常大了。”这表明蒸汽机的使用
A.推动了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
B.推动了钢铁冶炼技术的兴起 |
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
D.使木制材料退出英国市场 |
12.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
B.反对愚昧迷信 |
C.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14.
1957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
15.
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之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之战争。因为自古以来,有大志之人多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
D.表达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
16.
***曾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在此,***着重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
A.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 |
B.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
C.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
17.
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强调:“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
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19.
2017年2月12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下列对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64年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
B.l967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 |
D.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 |
20.
“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A.农业科技领域 |
B.空间技术领域 |
C.食品流通领域 |
D.文化教育领域 |
21.
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
A.现代主义气息 |
B.浪漫主义气息 |
C.现实主义气息 |
D.革命主义气息 |
22.
下框内所叙的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不主张用画笔吃力地写实风景或肖像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认识日常对象利用下意识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状绘画的目的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
A.《自由引导人民》 |
B.《拾穗者》 |
C.《向日葵》 |
D.《格尔尼卡》 |
23.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
3.选择题- (共5题)
24.在矩形ABCD中,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设 {#mathml#}{#/mathml#} =(a,0), {#mathml#}{#/mathml#} =(0,b),当 {#mathml#}{#/mathml#} ⊥ {#mathml#}{#/mathml#} 时,求得 {#mathml#}{#/mathml#} 的值为( )
25.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26.已知24mL浓度为0.05mol/L 的Na2SO3溶液恰好与VmL浓度为0.02mol/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又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所需K2Cr2O7溶液体积V为( )
27.
—How is your grandma?
—She is fine. She used to____ TV at home after supper. But now she is used to____out for a wal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