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限时训练高三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60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2.
甘地留给世人一笔珍贵遗产,宛如一朵异彩纷呈的奇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早年时代主张“神就是真理”,后来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转而主张“真理就是神”。这一转变将真理置于首要地位,把宗教崇拜的对象由神转向了真理,从而真理成为宗教的精髓和核心。不同宗教的不同信徒以及无神论者,不可能团结在同一神灵之下,但是却能够团结在真理的旗帜之下。

——摘编自《论甘地宗教和谐思想的实践》

材料二 圣雄甘地动员了印度各地的村落和市集,数以百万的印度老百姓都是受了他由印度教优越性为出发点的观念的感召。同时甘地也同样注意不致失去与现代化派人士联合,并充分认识到其的必要性。此外,他极力避免与印度境内伊斯兰教民众的对立……甘地一手将政治人物塑造为圣人形象。他的这项运动,主张以集体的、消极的手段,达成革命的目的。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真理”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是如何实践其思想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思想的双重影响。

2.单选题(共20题)

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D.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4.
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5.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接着,参议院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
A.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临时约法》的颁布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D.南京临时政府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6.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历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B.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7.
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与会国一致要求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同意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宗旨,支持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各国,要求撤除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把世界划分为集团和冷战的政策。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B.讨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C.推动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9.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已瓦解
B.地主阶级实力上升
C.土地兼并严重
D.工商食官政策破坏
10.
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称赞其效率较高:“日灌田二十亩。”这一工具应指
A.
B.
C.
D.
11.
下图是依据徐滨《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农业工人的工资与生活水平》制作的《英国小麦每夸特价格波动图》,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原因,可能是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大量增加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减少
C.1800年前后大量农产品成为工业原料
D.1821年后农业机器普遍使用
12.
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称:“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这表明他
A.主张购买西方新式军舰以自强
B.要求引进西方科技创办福州船政局
C.希望朝廷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端
D.认识到发展近代中国洋务工业的重要
13.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14.
***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15.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16.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注重道德实践
B.批判虚假说教
C.强调重义轻利
D.提倡心性修养
17.
“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三权分立说
D.社会契约论
18.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材料表明他们都
A.保护弱势群体
B.捍卫人道精神
C.提倡人性解放
D.呼吁司法独立
19.
下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祭姪文稿》。在安史之乱时,他与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版军,杲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感情激昂悲愤,墨妙通神,情切意真,写下此稿。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
A.气粗字险,气郁字敛
B.矫若惊龙,飘若浮云
C.狂不离神,乱不离意
D.书写方正,而韵有余
20.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1.
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的倾向
22.
有一位画家不满足当时学院派线条至上的原则,也不满足于在画室里循规蹈矩按格式完成作品,他与同事自立小组,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当场描绘自己的所见”。下列属于这位画家的作品是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