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56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
——郑樵《通志·货一》
材料二  ……臣查直隶通属地粮共二百零三万四千七百两有奇,丁银共四十二万零八百两有奇,统为核算,将此四十二万零八百两之丁银,均摊于二百零三万四千七百余两地粮之内,仍照上中下三则之田,各计其纳粮轻重之数,而分摊其丁银,永无偏累之患。”
——《朱批谕旨·直隶巡抚李维钧奏》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税收制度各有何特点?
(2)由材料一到材料二,税收制度的变革有何意义?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柯尔伯是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任内他先后颁发有关工业生产的法令达190项,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揽国外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生产。柯尔伯发现各封建领地设置重重关卡,于是建立了14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柯尔伯尤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这些政策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使法国经济在当时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分析柯尔伯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尔伯经济思想成为17、18世纪法国的经济政策的原因并简单评价柯尔伯经济思想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和日本部分教科书关于中日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叙述如下:
日本教科书淡化了唐朝的影响,侧重于日本“始终以对等姿态与彼交往”。中国教科书则指出日本“不论政治制度,以及饮食、居处等等,没有一样不仿唐朝”。
关于元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日本教科书这样描述:“敌人是堪称世界首强的元”“大日本是神之国”“神风骤起,敌舰大都沉没,溺死者无数”。中国教科书则对进攻日本一事略去或淡淡叙述。
日本教科书基本不提明代倭寇。中国教科书不仅详记倭寇为祸之事,且着重宣扬戚家军“愿替国家牺牲”的精神。
 
阅读材料,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日教科书在编写上的相同做法,结合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对此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20题)

5.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暂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B.法治观念取代人治观念
C.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D.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6.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
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C.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
D.保护奴隶主的特权
7.
1913年,比尔德出版《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他在书中,逐一列出了55个制宪人士的经济状况,并论证了他们如何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影响了宪法的成文,并进一步指出美国宪法是参与制宪会议的货币、公债、制造业、贸易和航运4个利益集团发起和推动的,是55个有产者利益博弈的结果。据此可知,当时作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
B.顺应了自由主义的时代潮流
C.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立国原则
D.代表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8.
一位曾经激烈地批评政府、反对国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博姆加尔腾于1866年在《普鲁士年鉴》上发表长文向俾斯麦认错:“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民主方案)几乎全都是错的……我们的原则(民主制度)若胜利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的原则失败了反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解救……”材料说明
A.战争的胜利为专制势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B.德意志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政体构想不符合历史潮流
D.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9.
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展开
B.英国国教建立
C.君主立宪制确立
D.受到法国影响
10.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事件
A.导致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B.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C.导致列强侵华深入中国内地
D.说明清政府缺乏契约意识
11.
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 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 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 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 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12.
恩格斯曾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下列关于唯物史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上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决定的
B.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C.唯物史观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D.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出自马恩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
1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4.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事同盟,北约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正式结束。它还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改变,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先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
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实质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
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
15.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可知唐代农耕技术
A.形成完整体系
B.达到古代顶峰
C.江东落后于岭南
D.岭南领先于全国
16.
“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时期的“技术进步”
A.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
B.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
C.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
D.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
17.
观察下表---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机器产品 原料 手工制品
B.手工制品 原料 机器产品
C.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D.原料 机器产品 手工制品
18.
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D.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19.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
A.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C.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
D.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0.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21.
***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信中的“时局”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节节胜利
B.十年对峙时期开创“工农武装割据”
C.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
D.文革时期全面夺权
22.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认为中国没有民族精神,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要善用中国固有的家族和宗族,“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这反映了孙中山
A.主张改良传统组织挽救民族危亡
B.倡导通过革命手段强化宗法制
C.将民族主义视为革命的中心任务
D.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23.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亨利希·海涅重要的政治讽刺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贫富差距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B.工业革命后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的影响
C.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和对社会秩序的不满
D.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
24.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B.文献史料真伪难辨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