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写出其代表人物(两位即可),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写出其代表人物(两位即可),并分析这场运动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
(1)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2.单选题- (共22题)
3.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
4.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批判愚昧迷信 |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重视民意 |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
5.
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于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
A.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 |
B.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 |
C.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 |
D.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 |
6.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
A.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
B.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
C.倡导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
D.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
7.
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A.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B.构成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C.促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
D.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
8.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他的这一思想
A.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 |
B.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
C.蕴涵着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
D.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
9.
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在此,阿伦·布洛克
A.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
B.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众多领域 |
C.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
D.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10.
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篆书 |
B.隶书 |
C.草书 |
D.行书 |
11.
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
B.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
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
12.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人伦轻自然 |
B.理论体系完备 |
C.重实用和经验 |
D.重实验科学 |
13.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zhòu),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
A.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
B.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
C.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
D.意境深远的文人画 |
14.
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小说时认为:“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该学者评论的名著是
A.《聊斋志异》 |
B.《三国演义》 |
C.《西游记》 |
D.《红楼梦》 |
15.
这两次革命都对人与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拉平”,前者(牛顿、哥白尼的科学革命)将人和“神”拉平,后者(生物进化论)将动物和人拉平。这两次科学革命的进步意义是
A.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
C.将人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 |
D.引导了实验科学的产生 |
16.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
A.中体西用的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
17.
1922年,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指出,法家思想“以‘唯物观’为出发点,常注意当时此地之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主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许之范围内,得有自由平等”。该观点( )
A.体现了梁启超的保守倾向 | B.带有资产阶级法制色彩 |
C.凸显法家思想的历史价值 | D.意图增强国人民族自信 |
18.
1956年,***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材料中第二次结合时期的探索包括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 |
C.正确区分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
D.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精神 |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其思想缘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西方的启蒙思想 |
20.
1978年邓小平带领中国,开始缔造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人类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与信息知识的有限性,通过试错反弹来找到通往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经验主义思想。”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A.“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
B.“摸着石头过河” |
C.“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21.
在莫奈的画中有如此场景:宁静的午后,深奥的黄昏,撑阳伞的美丽忧伤女子,草地上读书的少女,阳光下的田野和树林……一切都是那么优美、雅致、美妙,那明亮的调子总是给人一种希望、一种慰藉。材料体现莫奈的作品
A.追求主观化的艺术表现 |
B.重在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
C.执着于对同一主题写生 |
D.采用夸张手法表情达意 |
22.
“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主张自由创造和效法自然。他们一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留着长发,不修边幅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这一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23.
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几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加以综合而成的“第七种艺术”。促使电影艺术迅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物质条件是
A.社会剧烈动荡,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迷惘 |
B.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为电影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支撑 |
C.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艺术享受产生了新的需求 |
D.传统艺术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