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二年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055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4西方国家消费观的演变
时期
国家(地区)
消费观念
中世纪
欧洲
提倡禁欲、节俭、苦干,非理性节俭为主流消费观。
14-16世纪
意大利
逐渐摒弃了传统基督教的克己私欲、守贫的价值观,开始追逐一切美好的东西,由俭入奢的炫耀式消费观开始形成。
18-19世纪
英国
富人和大人物的桌子上堆满了精致、充裕的物品,足以挑起最大的骄奢淫选的欲望。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
20世纪20年代
美国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据李琴《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唯物史现思考——消费问题研究的新视角》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消费观的变迁”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拟定的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章太炎名炳麟,祖父为国子监(即“太学”)生,父亲曾担任余杭县训导。章太炎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在相互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三代以后的历史演化也莫不如此。既然历史演化有其一贯的连续性,全盘西化断不可取。辛亥革命以前,章太炎主张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他反对实行议会制度,认为代议制不能伸张正义,只能扼杀民权。辛亥革命后,什么国会、政党、总统、宪法,这些在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搬到中国以后,都变了质,走了样,闹出了不少笑话。于是,章太炎不仅继续批判议会制度,而且否定了总统负责制、内阁负责制甚至宪法。由于找不到更理想的政治制度来代替欧美的代议制,章太炎只好转向封建主义宝库寻找武器,认为代议制“犹不如专制政体之为善也”。
——据宋仲福《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后政治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单选题(共10题)

4.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纠纷,对原法律作出新的解释,并结合具体实际审理案件。这一举措
A.导致公民法失去了法律效力
B.推动了万民法的逐步形成
C.提高了罗马公民的政治地位
D.不利于罗马共和国的发展
5.
19世纪的德国政治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德国形成这一政治特征的关键因素是
A.受外部革命冲击较少
B.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C.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D.容克贵族掌控政权
6.
15世纪初,意大利一些城市的商业领域盛行“在商言商”的观点,以追求商业利益,提升市民自治、自理能力。这一现象体现的社会思潮是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民权主义
7.
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
A.培育民族精神
B.弘扬侍统文化
C.倡导学术自由
D.激发学史兴趣
8.
下表是1546-1702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新增教授席位统计表。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上表反映了
A.英国革命思想的传播
B.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
C.宗教神学地位的动摇
D.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
9.
1918年3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以读者名义致函《新青年》,肆意指责《新青年》排斥孔子,废灭纲常,尤集矢于文学革命;刘半农则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驳。双方各尽意气之能事,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效果。对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分析正确的是
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倾向
B.激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
C.扫除了文学革命的障碍
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
10.
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材料反映出当时林则徐
A.力促平等的商贸往来
B.主张抵制西方的原料掠夺
C.对西方商务了如指掌
D.仍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11.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总统约翰逊称“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苏联和英国也表达了类似态度。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这说明
A.美法同盟关系已经破裂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美苏关系实现全面缓和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12.
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的作品长期受到英国工业文明研究者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其作品
A.弘扬了个人奋斗的时代精神
B.真实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全貌
C.描述了封建贵族的吝啬
D.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13.
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出处
史料内容
东汉《后汉书·蔡伦传》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唐朝《书断》
“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
南宋《学斋拈毕》
“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
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
 
A.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B.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
C.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D.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