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15题)
3.
“在英国,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材料中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是
A.专制王权阻碍了社会发展 |
B.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C.工业革命的推动 |
D.议会改革的结果 |
4.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调整同西欧和日本的政策,对苏以防御为主;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这一时期美国战略调整反映了
A.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
B.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衰弱 |
C.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 |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化格局形成 |
5.
晋人郭义恭所著《广志》中道:“苕草,色青黄,紫华(花)。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这说明
A.人们已经懂得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
B.人们已经培植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 |
C.人们种植苕草是为了美化环境 |
D.人们种植苕草是为了增加耕牛的饲料 |
6.
有人从《辉煌繁荣的中国古代商业都会》一文中找到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A.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
B.隋唐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
C.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 |
D.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名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等 |
7.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8.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
C.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D.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9.
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卫生机构来指导和监督全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并在地方建立相应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英国这一做法的主要背景是
A.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
B.工厂规模恶性发展 |
C.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
D.社会舆论呼唤立法 |
10.
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声称“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其主要目的是
A.积极应对与欧洲大陆强国的海权争端 |
B.为《航海条例》的颁布提供理论基础 |
C.为殖民掠夺、争夺海上霸权制造借口 |
D.致力于与欧洲各国开发海洋实现共赢 |
11.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中国的洋务派选择的是哪种方式
A.第一种 |
B.第二种 |
C.第三种 |
D.三种都不是 |
12.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
13.
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广告反映了
①有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①有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5.
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记者的特约稿,评论“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的概念一齐推翻”材料中“旧科学的概念”是指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B.牛顿的经典力学 |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D.普朗克的量子论 |
16.
泰纳在《巴尔扎克论》中说:“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的能力和他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下列作品与材料中“他”的作品风格相同的是
A.《唐璜》 |
B.《向日葵》 |
C.《战争与和平》 |
D.《田园交响曲》 |
17.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
B.欧文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C.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
D.达尔文和其进化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