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谈谈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0—15世纪 | 远洋航海技术 | 宋元明前期 |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18至19世纪中叶 |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 清 | |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谈谈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2.
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古代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 |
数学 |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 |
物理机械工程 |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 |
天文历算 |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 |
水利技术 |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 |
火炮制造 |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 |
欧洲古典哲学 |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 |
艺术 | 美术 | 西方绘画技法 |
音乐 | 西洋乐器 | |
建筑 | 教堂、圆明园 |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 |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 ||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 ||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 ||
甲午战争后 |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 ||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 ||
民国以后 |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 |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古代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影响。
材料一 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的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是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二 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或者叫做“彻底性”)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影响。
2.单选题- (共22题)
4.
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 |
B.社会契约论 |
C.天赋人权 |
D.法律平等 |
5.
***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
B.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C.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
D.旨在建立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
6.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
C.工业化开始启动 |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7.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
8.
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表明两人都
A.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
B.注重对人的思考 |
C.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D.因犯罪遭到惩罚 |
9.
张芳在《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中说:“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下,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思潮,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下面能够体现该思潮的作品是
A.《拿破仑加冕》 |
B.《战争与和平》 |
C.《蓝色的多瑙河》 |
D.《等待戈多》 |
11.
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十日谈》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文艺复兴的这一共同点
A.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直接影响 |
B.根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世风日下 |
C.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的直接结果 |
D.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
12.
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A.人性解放 |
B.政治启蒙 |
C.禁欲主义 |
D.与上帝对话 |
13.
《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
B.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
C.程朱理学影响深远 |
D.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
14.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
B.《诗经》具有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
C.《诗经》反映了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 |
D.《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
15.
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
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
C.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
D.中国古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
16.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说明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商品经济繁荣 |
B.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加强 |
D.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
18.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19.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解说了“国家”和“朝廷”两个概念的差异。梁启超说:“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原意为吃禾苗的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宣传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
B.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
D.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
20.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说明康有为
A.利用“孔学”宣传维新思想 |
B.企图在中国进行宗教改革 |
C.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 |
D.希望把孔教打造成新的思想体系 |
21.
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②“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③“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④“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①“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②“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③“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④“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A.②①④③ |
B.①③④② |
C.②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22.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之时 |
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之后 |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
23.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中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值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旨在传播进化论思想 |
B.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
C.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
D.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
24.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