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04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3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江大河》是2018年年末吸粉很多的电视剧,下面是摘自电视剧的情节:
主角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出身不好,一直倍受歧视,1978年高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过线,但在向镇革委会递交政审材料时因家庭成分问题被直接赶出来,经过一番波折,宋运辉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大学。
宋运辉在大学听说同学的父亲平反了,急忙在放假时回家,路上遇到未来的姐夫雷东宝,雷东宝向他请教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宋运辉成为当地唯一能清楚解释这一政策的人,雷东宝回大队后就开始着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困难重重,最终得到县里的支持;雷东宝后来成为队里的书记并领导大家建立了建筑工程队,小雷家的预制品厂效益好,只是每个供销社都管他们要指标,没有指标就买不到钢筋水泥,需要指标和批条,小雷因辗转买卖钢筋水泥被告倒卖国家计划物资。此时宋运辉的姐姐开始在家养殖长毛兔并将技术推广到全村,大获成功。
宋运辉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人员,一步步晋升,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个体户杨巡是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他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视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  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地主张科学至上论,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生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济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思想论战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相同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3.单选题(共19题)

4.
1925年出版的《热风》是鲁迅的早期杂文集,其基本内容是抨击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五四”前后的杂文集《坟》中的文章,也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杂文
A.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C.开创了近代文学的全新体裁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5.
“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三权分立说
D.社会契约论
6.
苏格拉底“希望将每一项法则置于理性的观察中,将道德建立在个人的良知上,而不是在社会利益或天命上。”由此可见苏格拉底
A.认为知识即美德
B.反对利益与天命
C.强调理性与良知
D.注重法则与道德
7.
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8.
下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该家具反映当时

丘比特梳妆台
A.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9.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10.
北宋哲宗时有位张丞相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予忘之!”材料中张丞相的字体现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1.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是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2.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日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B.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C.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D.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13.
史家李剑农说:“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圣经为准衡……康有为要作政治的维新运动,老早就从圣经里面去找维新的路径。”这一路径是
A.尊孔复古
B.因信称义
C.托古改制
D.全盘西化
14.
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导致北洋海军覆没
15.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
A.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社团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
D.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
16.
1930年,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看来,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正统观点相比较,***的“异端”观点越来越表现出“离经叛道”的趋向。当时,该“异端”观点最有可能是
A.突出强调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B.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路线
C.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D.肯定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17.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言:“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旨在宣示其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18.
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从书”、“走向来来从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左”倾思想影响依然严重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19.
司汤达的《红与黑》通过对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状况。下列对这本书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在18世纪后期
B.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D.表达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20.
某一艺术派别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达微妙的色彩变化。下列作品符合这一风格的是
A.《日出·印象》
B.《格尔尼卡》
C.《自由引导人民》
D.《唐璜》
21.
《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实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22.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财富是上帝私有的,创造财富是在帮上帝管理财产,人承担了管家或者说基金经理的角色。韦伯的观点
A.体现了“因信称义”思想
B.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C.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D.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