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重点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46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通过大革命(1789-1799年)推翻君主框架,建立一个共和国。于是,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从这个共和国家诞生了。它不但改变了当时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也拉开了世界革命的秩序,从而成为以后大革命(苏俄革命、中国革命等)的故乡。…法国大革命的另一面便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从断头台上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断头台便是这种共和的logo(路易十六时代没有断头台,正如后来拿破仑帝制时代也没有断头台)。共和头两年,不知多少头从断头台上跌落到下面的篮子里。从共和的敌人路易到共和主义者如吉伦特等,用百年后效法法国大革命的辛亥革命的一句诗来形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结果君主制废了,君主本人也送上了断头台;但偏偏专制给保留下来,并且变本加厉,请看当时革命领袖马拉的宣称,“我们必须通过暴力来建立自由。为了粉碎国王的专制主义,我们现在应暂时实行“自由的专制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可能是法国大革命留后人唯一正面的遗产了。可是几个抽象的概念也不知忽悠了多少后人。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示例:用反自由的方式去追求自由。不但没有求到新的自由,反而丧失了原有的自由。人类世界是先有自由而后有专制,专制固然是自由的死敌。但,传统的专制亦即君主专制往往给自由留下很大的空间。灭绝自由的专制恰恰就是这些以自由为口号的“自由的专制主义”,它正是以法国大革命为发端。

——卲建《法兰西大革命的共和陷阱》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实现民主自由的途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1月6日,英国从自身在华的利益出发,就指派其前驻华领事高来含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周恩来外长的照会,通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
1954年6月17日,中英发表联合公报,中英互换代办,两国关系向前走了一步,但还是处在谈判建交的阶段,主要原因是英国不愿改变其在台湾问题上追随美国的立场。英国一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另一方面又在联合国投票支持国民党集团,致使两国关系停滞不前。
中英升格大使级的谈判,到1972年3月13日签字生败,两国终于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中英建交始末:从“半建交”到“大使级”历经22年》
材料二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很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们甚至把它说成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在近代历史上有一些相似的经历。如,中法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二战中也都遭到了别国侵略,损失很大,因此,在二战结束前召开的决定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上,两国都没有什么发言权。中法在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中虽有一席之地,但都感到不满。这也就决定了中法在后来的冷战时期,分別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陈营里的“造反派”
1964年中法建交之后,为了感谢法国在西方世界给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在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时候实施同等价格商品,法国货优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主要是与法国的贸易,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合作也主要是与法国的经济合作。当时的法国企业在中国享有各种好处,法国企业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比如70年代,我们从法国引进了三套化纤成套技术设备,大大改进了中国的化纤生产工艺,使人民群众非常迫切的穿衣问题得以解决
——摘编自丁一凡《中法关系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英法两国对华外交的异同及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60、70年代,中法关系发展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帝都”,在晚清时期,王朝势力走向衰落,统治逐渐式微,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建,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民国建立之后,大量政府机关、高等学府、商贸公司,政客、知识分子、经济新贵聚集于此,他们大都集中在内城,形成了比较强的消费群体,为一些新商业街区的兴起奠定了稳固的消费基础,当然在距离这些繁华商业区不到数十里的地方,依然是萧条的农村。
——摘编自王建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使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出现全方位的变化。合并后的城市占地930平方公里,人ロ的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纽约的华尔街作为美国及世界金融中心更是闻名遐迩,20世纪20年代纽约市已经大厦林立,仅摩天大楼就有188,电车汽年、自来水管网、电力设施得到普及,所有这一切得益于工业革命。1920年,美国城市人ロ占全国总人ロ的51.2%,电力、炼钢等新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エ业生产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ロ的51.2%
——摘自严位元《从城市化到城镇化——美国纽约的百年变迁回顾》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北京和纽约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北京和纽约城市化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3.单选题(共15题)

4.
古罗马法律规定:房屋最高不得超过70尺,以防倒塌对邻居造成损害或影响邻居的阳光,特拉雅努斯帝又降为60尺,……土地荒芜而不耕种,如由別人耕种了,经两年后,土地所有权就属于耕种的人;房屋拆除后,应建筑而不建筑的,则由在其上建筑房屋的人取得该土地的所有权。这说明,在古罗马
A.严格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B.禁止因为个人私利而危及他人的利益
C.鼓励私有财产的合理流动
D.所有权会因公共或社会利益受到限制
5.
鸦片战争时期一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那些鞑靼人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一样。我至今也无法忘记他们眼神中的冷漠,他们似乎在欣赏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
B.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漠
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百姓无知
6.
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凡掳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之或不胜刑掠,自承为妖系之,成竟摧楚以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
A.嫉恶如仇,立场鲜明
B.深受宗观念的影响
C.前途暗淡,难成大业
D.代表劳动阶层的利益
7.
罗斯福曾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日军)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丘吉尔也承认,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听任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或中东携手,对盟国的事业必然要引起无法衡量的灾难”。这说明
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B.中国的抗战具有战略价值
C.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D.中美英在二战中协同行动
8.
《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中指出,二月革命后的俄国,“自由”被下层人民群众接受为允许做任何事情,对于和平、士地等方面的现实愿望压倒了还未来得及扎根的公民意识。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的俄国
A.人民的利益得到了重视
B.两个政权对抗局面形成
C.临时政府具有民主性质
D.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
9.
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
A.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B.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
C.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D.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
10.
从1949年至1955年4月,除社会主义国家外,在亚非,同中国建交的仅5个亚洲国家。亚非会议后至1959年,同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达到15个,增加了6个亚洲国家和4个非洲国家,这表明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A.实现了外交战略根本转变
B.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
C.完全摆脱了外交孤立困境
D.意在为重返联合国作准备
11.
“历史”这个术语,经常可以令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感到一些困惑,因为“历史”不仅是往昔的事实,而且也是被历史考察者设想为往昔发生过的事实,且他们在考察这类被设想发生过的事实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抱着具有塑造性影响的现今目的、现今理念和现今情感,它们尤其影响了历史考察者对于历史的筛选、解释和从中引出的对于当今的教益。《国际先导报》在谈到东亚区域合作问题时发表了上述观点,并配发了下图的漫画,这说明


A.澄清历史细节是东亚合作的前提
B.历史共识促进了东亚合作进程
C.东亚合作无法跨过历史这道门槛
D.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任重而道远
12.
萧国亮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封建经济内存在竞争机制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D.小农在封建社会中生存艰难
13.
押租制是明清时期地主防止佃农欠租的一种制度。佃农交纳押租以后,一般照交正租,如果欠租,地主就在押金中扣除,地主不退押金;押租租佃关系尚未期,地主不能随意换佃。在有些地区,交纳押租的佃农还可以将佃种的土地转佃他人。押租制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尖锐
B.封建剥削方式的没落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14.
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开设墨海书馆,承担印刷书报业务: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在广东黄埔开设船坞,雇用一批中国人从事修船业。这些企业的创办说明了
A.西方列强注重对华商品输出
B.英国人热衷于在华传播天主教
C.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迅速瓦解
D.晚清时期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15.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规定:凡是属于企业自销的工业生产资料和完成计划数之后的“超产部分”(所谓“计划外”),一般在不高于或低于国家定价20%的范围内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价,或者由供需双方在规定的幅度内协议定价。这反映了
A.经济体倒改革正式启动
B.企业自主权得到了扩大
C.市场经济模式开始确立
D.市场价格体系日益完善
16.
“中体西用”的阴魂总是笼罩在人们心头,在中体的框架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蚀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正因为如此,当年的思想先驱或许就蜕变成了明日的保守派,康有为晚年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不过为其中一例而已。”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中体西用”并非专属于洋务派的主张
B.中国传统文化制约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步伐
C.近代社会急速变革淘汰一批批时代先锋
D.康有为等人的保守表现为不敢改变专制政体
17.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将人由“天国”转向了”尘世”,而启蒙运动则将人由“尘世”转向了“社会”,这是因为启蒙运动
A.促进了人性觉醒
B.宣扬了人文思想
C.激发了民权意识
D.揭露了教会黑暗
18.
美国传统文学主要反映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美国人发奋图强、乐观向上,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的精神,二战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美国文学产生了消极、悲观和厌世的主题,“美国梦”走向幻灭,美国二战后文学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二战使美国人蒙受巨大灾难
B.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空前困难
C.战争前后美国人生活出现巨大落差
D.美国人原有的信仰和观念被打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