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英国以外,在16到18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法国西北部,德国等地的乡村手工业都有发展。这种乡村工业的主要部门是乡村纺织业,后来为冶铁业、制革、制皂等行业。在英国的维尔特郡,当本地羊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至少17世纪起,呢绒商就向北至林肯、东至肯特的那些郡收购原料,有时还到北爱尔兰收购,而产品都是运往本国乃至欧洲各地。在1640年,英格兰乡村劳动力参与工副业的平均比例大约60%。由于乡村人口广泛参与工业活动,致使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得以改观,西欧的由家庭从事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商人资本所支配,手工业者逐步变成工人,使传统的农民家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内制工业”。西欧的传统乡村工业,为产业革命和经济起飞准备了重要条件,被称为“工业前的工业化”(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但这种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却是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紧张的人地矛盾。作为副业的乡村手工业自始至终就是传统农业的天然和必要的补充,成为传统社会的乡村调节人地矛盾、维持生活的一条基本途径。中国的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达到一个顶峰,但中国却并未因此而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春辉《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欧传统工业发展相比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手工业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因素。
材料一 除了英国以外,在16到18世纪的尼德兰地区(荷兰),法国西北部,德国等地的乡村手工业都有发展。这种乡村工业的主要部门是乡村纺织业,后来为冶铁业、制革、制皂等行业。在英国的维尔特郡,当本地羊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至少17世纪起,呢绒商就向北至林肯、东至肯特的那些郡收购原料,有时还到北爱尔兰收购,而产品都是运往本国乃至欧洲各地。在1640年,英格兰乡村劳动力参与工副业的平均比例大约60%。由于乡村人口广泛参与工业活动,致使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得以改观,西欧的由家庭从事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商人资本所支配,手工业者逐步变成工人,使传统的农民家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内制工业”。西欧的传统乡村工业,为产业革命和经济起飞准备了重要条件,被称为“工业前的工业化”(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乡村工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手工业。特别是手工纺织业。但这种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原因却是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紧张的人地矛盾。作为副业的乡村手工业自始至终就是传统农业的天然和必要的补充,成为传统社会的乡村调节人地矛盾、维持生活的一条基本途径。中国的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达到一个顶峰,但中国却并未因此而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叶春辉《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传统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传统乡村工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欧传统工业发展相比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传统手工业没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材料
名言 | 出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论语》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3.
(历史选修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 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减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竟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廷“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管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
材料 1906年预备立宪开始两个月后,清廷颁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晚清司法改革由此开始。大理院效仿西方,是近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时人称其为三权分立之肇端。“改寺为院”的理由十分牵强——出洋考察的大臣们认为大理院名称更接近西方和日本的“大审院”,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实际上是地位较低的大理寺改为最高法院,可减少对皇权的制约,实现清政府大权统于朝廷的改革目标。法部与大理院分权后,一切司法事权全归以往参与陪审、复核死刑的大理院掌握,昔日大权在握的刑部竟成“闲曹”,于是部院相争,改革遭遇重重阻力。正是由于清廷“大权统于朝廷”的内在需求,导致其官制改革方案,对于司法机构的改革路径,设计并不合理——为了以行政掌管控司法,将位高权重、实质具有最高法院功能的刑部改设为最高司法行政机构,而将位卑权轻、并无最高司法审判权力的大理寺改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仍然压低其品秩,以便控制。这种角色错位,导致大理院与法部之间龃龉不断,据理力争的大理院与负隅顽抗的法部,陷入激烈冲突的漩涡,严重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同时,这种改革路径,致使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出身卑微,一开始就低人一等,位居行政机构之下,为司法独立埋下了观念障碍。
——摘编自韩涛《晚清官制改革中的“改寺为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一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一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萧何(前257年一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萧何世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萧何的历史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萧何的历史贡献。
材料
萧何(前257年一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萧何世家》等
(1)根据材料,概括萧何的历史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萧何的历史贡献。
2.单选题- (共14题)
6.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卡努优斯制定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彼提留法案废除罗马债务奴役制;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使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这表明古代罗马
A. 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 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 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 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A. 平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
B. 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 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D. 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可调和
7.
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政治》中写道:“美国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作用必须被看作它在具有潜在爆炸性的多种多样形态的社会里保证最低限度一致性的任务。”为此,1787年宪法
A.确立了共和体制 |
B.遵循了分权制衡原则 |
C.明确了两党政治 |
D.赋予了总统行政大权 |
8.
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
时间 | 选举方式 | 选举对象 | 乡镇、市 |
1998~1999年 |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 |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 | 100 |
2001~2002年 |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 | 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 5 |
2003~2004年 | 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 | 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 | 143 |
2005~2008年 | 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 | 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 | 7 |
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
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 |
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 |
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 |
9.
“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
10.
有美国学者指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许多欧洲人感到美国——虽然友好——在某些方面变得专横。美国的经济体制、资本和文化在入侵欧洲,尽管欧洲已经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这折射出
A.欧共体推动了欧洲的迅速崛起 |
B.北约组织出现分裂倾向 |
C.美国主导欧洲体系遭受挑战 |
D.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
11.
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这反映出当时
A.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
B.美国“冷战”重心发生转移 |
C.美苏财第三世界的争夺 |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
12.
汉代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手工商业者“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材料反映出出当时
A.经济结构单一 |
B.城乡一体以农村经济为主导 |
C.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经营 |
D.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 |
13.
意大利航海家卡伯特父子、法国的航海家博迪埃等人的航行“对于大革命以前法国一般的学术发展有很大贡献。有些对法国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感到不满而想加以批评的人,写了不少书籍,来歌颂远方荒马上的乌托邦”。据此可知
A.乌托邦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理想 |
B.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
C.新航路开辟是法国大革命的诱因 |
D.地理大发现拓展了启蒙学者的视野 |
14.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仔细观察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
B.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
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
15.
陈独秀认为,孔学说的特色主要是礼教和不言神怪,以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尺度衡量,礼教是反民主的,而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这反映出陈独秀
A.重视调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
B.反思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
C.批判传统儒学糟粕认同其思想精粹 |
D.主张必须彻底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 |
16.
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这
A.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 |
B.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 |
C.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D.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17.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这一决定
A.加快了基础教育法制化进程 |
B.保障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C.反映了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变革 |
D.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
18.
下图为1819年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它虽然在透视上很准确,但画面的场景仍然超越现实:光线太过完美,教堂过于雄伟,周围的森林过于对称,而且葬礼队伍也走的不是地方(葬礼不会发生在废墟中)。该作品


A.体现出画家对理性的崇尚 |
B.反映出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 |
C.表达了画家对社会的赞美 |
D.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