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H•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你如何看待以上材料所涉及到的两部法律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 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美)迈克尔•H•哈特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1)材料一对债务人的法律规定体现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H•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你如何看待以上材料所涉及到的两部法律的历史地位?
2.
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2)中国在思想层面上的变革主要是指哪些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是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4)在我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各阶级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
材料一: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2)中国在思想层面上的变革主要是指哪些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是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和断想》
(3)作者认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请分别说明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概述中国以欧美和苏俄为师的主要内容和成就。(4)在我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各阶级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
2.单选题- (共13题)
3.
(题文)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4.
下表中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的结果或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 清政府被迫开放沙市、苏州等地为商埠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
A.A |
B.B |
C.C |
D.D |
5.
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最有可能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 B.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
6.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A.按时段分类交易 |
B.已经出现了夜市 |
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 |
D.市场初显专业化 |
7.
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
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
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
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
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8.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
B.“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 |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 |
D.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 |
10.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时所作的笔记,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
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
C.服务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
D.交通运输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
11.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与这一创作风格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 |
B.![]() |
C.![]() |
D.![]() |
12.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以下关于元杂剧产生原因的推测,正确的是
A.戏曲界“徽汉合流”的局面带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
B.流传甚广的昆曲促成了元杂剧的出现 |
C.“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的出现 |
D.“瓦肆”之类娱乐场所和知识分子科考无望而致 |
13.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这些观点
A.会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
C.批判了儒家重义轻利观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14.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 B.《海国图志》 | C.《天演论》 | D.《资政新篇》 |
15.
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予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A.![]() |
B.![]() |
C.![]() |
D.![]()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