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唐中叶市舶贸易开始兴起,由此带来的商税收入颇丰,唐政府遂于开元初置市舶使于广州。唐末,中央集权衰微,广州市舶使多“以帅臣领之”。宋初,命“转运使司掌其事”,转运使代表皇帝监督州郡,同时又负有将州郡财赋转运朝廷的重任。这显然是企图改变唐末、五代州郡擅市舶的传统。宋太宗上台不久,即变更太祖之制,变革之后市舶机构官员的配置和职掌大致如下:市舶使一员,由知州兼领,州郡兼领只是一种称号,并无实掌。勾当市舶司两员,由“通判兼监”,故常称为“市舶监官”。提点市舶司一员或二员,由转运使兼,其总领市舶之事。勾当市舶使臣三员,简称“市舶使臣”,市舶使臣由朝廷临时差遣,并非常守其职。由于管理上的杂乱无章,许多地方官虽不参与具体的海外贸易管理工作,却利用兼掌市舶之名,侵渔勒索,贪污中饱,低价强买海商货物。太宗末年,出现了“海舶久不至”的现象。
——摘编自廖大珂《试论宋代市舶司官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市舶司机构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宋代初期市舶司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初期市舶司机构改革的影响。
材料 自唐中叶市舶贸易开始兴起,由此带来的商税收入颇丰,唐政府遂于开元初置市舶使于广州。唐末,中央集权衰微,广州市舶使多“以帅臣领之”。宋初,命“转运使司掌其事”,转运使代表皇帝监督州郡,同时又负有将州郡财赋转运朝廷的重任。这显然是企图改变唐末、五代州郡擅市舶的传统。宋太宗上台不久,即变更太祖之制,变革之后市舶机构官员的配置和职掌大致如下:市舶使一员,由知州兼领,州郡兼领只是一种称号,并无实掌。勾当市舶司两员,由“通判兼监”,故常称为“市舶监官”。提点市舶司一员或二员,由转运使兼,其总领市舶之事。勾当市舶使臣三员,简称“市舶使臣”,市舶使臣由朝廷临时差遣,并非常守其职。由于管理上的杂乱无章,许多地方官虽不参与具体的海外贸易管理工作,却利用兼掌市舶之名,侵渔勒索,贪污中饱,低价强买海商货物。太宗末年,出现了“海舶久不至”的现象。
——摘编自廖大珂《试论宋代市舶司官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市舶司机构改革的原因,并指出宋代初期市舶司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初期市舶司机构改革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时期 | 曹操形象 |
三国到隋唐 |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
宋 |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
元明清 | 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单选题- (共13题)
4.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
5.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 |
B.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 |
C.宣扬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 |
D.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
6.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反映出他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
B.思想中包含理性的内容 |
C.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 |
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
7.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
8.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人身自由 |
B.思想自由 |
C.推翻专制 |
D.主权在民 |
9.
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信仰上帝 |
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 |
C.挑战教会权威 |
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 |
10.
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他们观点的不同说明
A.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 |
B.启蒙运动的深化 |
C.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 |
D.人文主义的兴起 |
11.
法国第一个创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在她的沙龙里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流言蜚语。18世纪后,文学沙龙话题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文学沙龙”在当时的客观作用是
A.表达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
B.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 |
C.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
D.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 |
12.
下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


A.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 |
B.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 |
C.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 |
D.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
13.
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这表明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 |
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 |
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 |
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 |
14.
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
15.
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