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99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以茶易马,已有定制,但长期因循,弊端丛生。诸如私茶盛行,商茶不通,番马不市等。世宗朱厚熄采纳御史建议,加以整饬。嘉靖十五年(1536年)六月,诏令整饬茶马法。规定:“敕洮河等三茶马司,贮茶不得超过两年所需,且限以易马定额。”同时,多开商茶,通行内地,官榷其半以备军饷,严禁在河州、兰州、阶州、岷州等地贩卖,洮州、岷州、河州由边备道督察,临洮、兰州由陇右道分巡,西宁由兵备检核,选官防守,若私茶出境或关隘,失察的以罢黜论,以至处死。于是,少数民族人可按时到指定地点易马,贸易秩序大为改观。

——依据《中华历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世宗茶马法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世宗茶马法改革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启蒙思想家们力图运用理性来分析自然界、政府、宗教、法律、经济和教育,而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赞的论说。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故“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上述材料隐含了许多历史概念,从中提取一个相关概念,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提取的历史概念与材料 所述内容相关,并能从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阐述。)

3.单选题(共8题)

4.
法律为古代罗马人最杰出的创造物。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万民法维护帝国境内所有人权益
②适应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变化
③随着罗马政体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④奠定了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议会选举弊端丛生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6.
1937-1946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废除了地租中超经济剥削以及消除了高利贷剥削的成分(如预租和押租),同时规定最高地租额不得超过土地正产物的37.5%,并提出“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
A.奠定了抗日胜利的物质基础B.调动全民抗战的热情
C.宣传了中共的社会经济政策D.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
7.
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8.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材料说明唐政府
A.防止官商分利,实行重农抑商
B.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
C.放松市场管理,实行重商政策
D.鼓励商业的正常发展
9.
“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11.
《命运交响曲》的作者是音乐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下列对他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
②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③代表作品还有《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④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选择题(共1题)

12.对余光中诗歌《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