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我们胜利的舰队把我们的光荣带至四海,而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从来没有人能毫无根据地做出判决。倘使有些法官胆敢把一个未经控诉、未经法律制裁的公民判处死刑的话,我们就要把这些法官当作杀人犯来惩罚。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明朝内阁与英国责任内阁的不同。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我们胜利的舰队把我们的光荣带至四海,而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从来没有人能毫无根据地做出判决。倘使有些法官胆敢把一个未经控诉、未经法律制裁的公民判处死刑的话,我们就要把这些法官当作杀人犯来惩罚。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 内阁的英文是cabinet,原意是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内阁”因此而得名。1714年,54岁的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物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国王,内阁制由此得以形成。后来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被称作责任内阁制。——《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政体的基本制度和原则。(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明朝内阁与英国责任内阁的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验观察得到的效果或规律出发,经过物理——数学演绎,得出可观察效果的解释。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入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验观察得到的效果或规律出发,经过物理——数学演绎,得出可观察效果的解释。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入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牛顿经典力学才在中国传播开来。1859年刊行了三部和物理学关系密切的译著,分别是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代微积拾级》,以及和艾约瑟合译的《重学》。在《重学》中提出“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奉。”1879年赵元益和传教士金楷里合译丁铎尔的《光学》,将牛顿的光学传播到中国。1891年丁韪良著《西方考略》第一次用中文介绍苹果落地的故事。1908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介绍了牛顿及其学说。20世纪初,孙中山将牛顿的科学理论作为他的“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的一个思想基础。同时,民国时期在《开明国语读本》中引用了牛顿的相关故事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摘编自戴念祖《科学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顿力学体系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2.单选题- (共13题)
4.
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
5.
“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泰晤士报》1826年4月4日)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英法之间战争带来的破坏 |
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影响 |
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 |
D.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
6.
下表是1969年到1971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比例 | 71.43 | 17.24 | 3.13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
B.中日两国实现了建交 |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已根除 |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7.
美国人借助某一措施“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这一措施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
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
C.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
D.加强了西欧国家的政治联系 |
8.
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就像是“君主”,这种做法导致美国最终陷入泥潭,日益失去了“管理权”。该学者意在说明冷战后
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
B.美国与欧盟矛盾加剧 |
C.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 |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9.
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
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
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
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
10.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
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
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
11.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2.
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主要目的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
C.尝试寻找中国式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 |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
13.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将该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了升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邓小平的“升华”是提出了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
C.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
D.“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
14.
1874年,在一次画展上,一位评论家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曾经尖刻地指出:“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这充分表明莫奈的作品( )
A.以几何体构形,支离破碎 | B.另辟蹊径,有悖传统艺术 |
C.立足社会真貌,针砭时弊 | D.画面混乱,布局毫无章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