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81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思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二战后,由于欧洲普遍衰落,寻求联合,先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却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欧洲国家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担心失去领导地位,曾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都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义乌人通过“二鸡毛换糖”起家,发展小商品经济进而创业的故事。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电视剧故事梗概如下:陈家村乡民在雪地中检起了一个傲傲待哺的孤儿,取名为鸡毛(后改名陈江河)。从小耳濡目染大人们鸡毛换糖,他学会了怎么快速对货物进行估价交换,获得最大利益。村民出去鸡毛换糖讨生计,被当作“投机倒把”而被抓,鸡毛火烧仓库救下乡亲,却被迫离乡避难,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陈江河先后倒卖过小商品、承包过袜厂、卖过五金和百货,过五关斩六将,克服了诚信危机、赢得了市场信任,做出了属于自己品牌的商品,将传统零售业做到极致时又做互联网电商,加入到国家“一带一路”的洪流中将生意铺向世界。
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3)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2.单选题(共16题)

5.
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
A.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D.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
6.
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曾说:“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说明当时罗马
A.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践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皇帝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D.法律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7.
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意在
A.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B.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C.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D.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8.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当时的七七出版社印行,为其第一个版本,第二年10月,再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出版《***选集》,***对《讲话》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共修改了670余处。其中修订的不适应时代的提法可能是
A.“内战时期”改为“十年内战时期”
B.“红军战争”改为“革命战争”
C.“抗战以后”改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
D.“虽然出不出好东西”改为“虽然拿不出好东西”
9.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C.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10.
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11.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12.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13.
有研究表明,工业化前,英国农民是大众的主体,农民的购买力代表着国民的消费水平。1745年英格兰一位富裕的农民被描写为“享有人生一切舒适”,如下表:英国农民一日三餐统计表
 

早餐
午餐
晚餐
周末
1
汉普郡
牛奶、面包、咸猪肉
面包、奶酪、啤酒、马铃薯、白菜、萝卜
面包、奶酪
增加鲜猪肉
2
北安普顿郡
腌肉、奶酪
面包、啤酒、烤肉、布丁
腌肉、奶酪加少量啤酒
 
 
这表明英国
A.农业进步促进社会转型
B.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
C.工业化依靠资本的原始积累
D.圈地运动并未牺牲农民利益
14.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5.
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16.
下表为主要国家人均消费需求情况,该表说明
国家
中国
美国
瑞典
加拿大
德国
日本
时间
1887~1936
1889~1948
1882~1948
1870~1930
1851~1931
1889~1938
年均增长率
0.92%
2.1%
2.3%
1.3%
14%
1.5%
 
A.主要国家工业化同时起步
B.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动力不足
C.中外经济水平的差距巨大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17.
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这表明他们
A.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18.
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

济公像
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
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
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
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19.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20.
1850年雨果在悼念某位作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他”的这部书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百年孤独》
D.《约翰﹒克里斯多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