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发布的一切政令,首先是由天子下达旨意、或是由尚书省提出计划和建议,然后交由中书省草拟诏敕或法令,所以中书省大致相当于一个立法机构。中书省起草政令后,必须交由门下省进行审核,门下省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驳回,涂改奏还,称为“涂归”,所以门下省相当于一个审查机构。中书省根据修改意见重新审订后,再经门下省驳正;一道诏敕或法令,往往要经过这样三番五次、来回反复地磋商驳议,形成一致意见后,由中书省发布,经门下省副署,才算正式生效,最后交付尚书省颁布施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审议权,因而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这种制度称为“三省合议(驳议)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统治者“三省合议(驳议)制”的特点和目的。
(2)结合《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奥巴马“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的观点,并指出这种制度与唐代“三省合议(驳议)制”的本质区别。
材料一 凡国家发布的一切政令,首先是由天子下达旨意、或是由尚书省提出计划和建议,然后交由中书省草拟诏敕或法令,所以中书省大致相当于一个立法机构。中书省起草政令后,必须交由门下省进行审核,门下省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驳回,涂改奏还,称为“涂归”,所以门下省相当于一个审查机构。中书省根据修改意见重新审订后,再经门下省驳正;一道诏敕或法令,往往要经过这样三番五次、来回反复地磋商驳议,形成一致意见后,由中书省发布,经门下省副署,才算正式生效,最后交付尚书省颁布施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审议权,因而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这种制度称为“三省合议(驳议)制”。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材料二 奥巴马在他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中,回忆当年他受在任的布什总统邀请,与其他新当选的参议员在白宫与布什总统会面的情形。这次会面中,布什对奥巴马极力表现出和蔼可亲的姿态,但当他向新当选的参议员们介绍他的执政日程时,其行为举止变得有点吓人。奥巴马写道:“突然,好像密室里的人按了一下按钮,总统的眼睛开始凝视,他的声音变得激动,语速加快,变得既不习惯也不欢迎其他人打断他的话,他的亲和被一种近乎以救世主自居的固执所取代……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统治者“三省合议(驳议)制”的特点和目的。
(2)结合《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奥巴马“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的观点,并指出这种制度与唐代“三省合议(驳议)制”的本质区别。
2.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統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中所述的两种“反应”的有关历史事件。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統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中所述的两种“反应”的有关历史事件。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6题)
3.
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4.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这里“最为持久的征服” 主要指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公平正义的理性精神 | D.天赋人权的人文精神 |
5.
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之前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
A.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 |
B.英国政府受到议会制约 |
C.欧洲一体化不得人心 |
D.英国全民一致脱离欧盟 |
6.
***同志曾对一位外国友人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
C.遵义会议的召开 |
D.长征胜利完成 |
7.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A. 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 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8.
亚投行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先后于2017年3月、5月和6月三次启动吸收新成员程序,亚投行成员已从成立时的57个迅速增大到80个,成员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
9.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则显示当时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
B.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 |
D.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
10.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
B.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
C.南方的教育事业更为发达 |
D.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
11.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 |
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
C.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12.
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13.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
C.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
D.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
14.
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
A.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
B.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
C.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
D.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
15.
1999年,利物浦市政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
A.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 | B.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 |
C.在美洲掠金夺银 | D.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 |
16.
(题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
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
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
1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A.“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
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
C.“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
18.
1850年雨果在悼念某位作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他”的这部书是
A.《巴黎圣母院》 |
B.《人间喜剧》 |
C.《百年孤独》 |
D.《约翰﹒克里斯多夫》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