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
材料 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摘编自王云海《宋代司法制度》
材料二 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
2.单选题- (共32题)
3.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
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
4.
公元前454年,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
A.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
B.使平民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 |
C.使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 |
D.没有触动到贵族控制司法的地位 |
5.
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
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
6.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
8.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9.
1910年12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良贼”、“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
A.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 |
B.照搬了西方模式 |
C.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 |
D.巩固了清朝统治 |
10.
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材料反映了中共
A.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
B.主张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 |
C.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 |
D.已经从国民革命中吸取了教训 |
11.
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
12.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13.
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
B.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
D.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
14.
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 1965 | 1970 | 1975 | 1979 |
家庭总收入 | 100 | 100 | 100 | 100 |
集体农庄的收入 | 39.6 | 40 | 43.5 | 43.7 |
个人副业收入 | 36.5 | 31.9 | 25.4 | 26.9 |
家庭总支出 | 100 | 100 | 100 | 100 |
购买实物、衣物 | 58.9 | 55.1 | 47.9 | 50.3 |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 14.0 | 15.0 | 16.0 | 14.5 |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 |
C.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
D.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 |
15.
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
D.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16.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
17.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
D.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
18.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一)形成一门真正的科学;(二)科学地选择工人;(三)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养;(四)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友好地合作。这表明当时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缓和 |
B.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
C.工业革命推动管理科学的诞生 |
D.政府从自由放任向有限干预转变 |
19.
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圈券1元比法币300万元、以金圆券1元比东北流通券30万元的比价兑换,金圆券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同时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 |
B.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
C.扰乱解放区金触秩序 |
D.推动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
20.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 |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 |
21.
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
22.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进口商品前5位由棉货、棉纱、煤油、糖、烟草依次变为钢铁、机器工具、交通器材、化学产品、染料颜料。这主要反映了
A.国内市场的扩大 |
B.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商品流向的变化 |
D.商业资本的发展 |
23.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24.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
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
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 |
C.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
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 |
25.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
26.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材料中“优秀人物”所主张的学说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A.智者运动 |
B.宗教改革 |
C.文艺复兴 |
D.启蒙运动 |
27.
古代雅典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战争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
B.史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
C.公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
D.民主政治推动城邦发展 |
28.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
B.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
D.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
29.
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
B.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
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
D.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
30.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31.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
C.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
32.
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
C.“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
33.
在中共二大上,***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A.***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