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我君,四海无氛。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礼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吴晗评价武则天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材料一 我君,四海无氛。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礼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
——摘自(唐)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材料二 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场所),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唐代历史上,唐太宗打下了基础,接着是武则天的时代,以后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的50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扩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外国也有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起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据《吴晗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崔融、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吴晗评价武则天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20世纪70年代 |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淖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美国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 |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
20世纪80年代 |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
20世纪90年代 |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 |
21世纪初 |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7题)
6.
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
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
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
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
7.
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A.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
B.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
C.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
D.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
8.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
B.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
9.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
10.
由下表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下列两个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 建交数量 |
1969 | 44 |
1972 | 88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1.
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
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
12.
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法》出台后,肯尼迪政府通过出售、借贷和赠送等方式,向缺乏粮食的国家出售农产品。苏联也每年平均向这些国家提供6.83亿美元经济援助,3.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反映了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B.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
C.美苏冷战局面的结束 |
D.美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
13.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14.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
C.工业化开始启动 |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15.
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16.
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
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 |
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
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 |
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
17.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18.
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
C.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
D.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
19.
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A.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
C.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
D.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
20.
20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和艺术家撰文介绍和评价西方某一艺术形式,认为其审美趋向重视神韵,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这一艺术形式应是
A.印象派绘画 |
B.浪漫主义音乐 |
C.现代派绘画 |
D.荒诞派戏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