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66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人类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材料一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很大。西周时期出现的“国”是在分封制度下,由周人驻防各地,凝聚而成。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每一层级均从上级授民授土取得权力,而每一级的主权都不完整。完整的主权只有周天子拥有,尊王是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而希腊的城邦则是在一个地区内,若干村落聚合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城邦是自卫的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城邦居民侍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雄杰之士,以个人的勇略、智谋、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他们尽管被称为君王,但仍须耕作渔猎。
(1)结合所学,比较古代希腊城邦和西周诸侯国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
 
希腊城邦
西周诸侯国
形成途径
 
 
主权状态
 
不完整
首领产生标准
才干、品德
 
文化认同
侍奉同一保护神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种种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个人的人权和科学才是欧洲“优越于他族”的原因。胡适更是大声疾呼:“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2)分别概括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救国主张;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这两种主张的原因。

2.单选题(共44题)

2.
梭伦时期的四百人议事会和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对所有公民开放,后者基于等级选出
D.前者基于血缘部落选出,后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
3.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4.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A.明文公示、按律量刑
B.依照习惯、因循先例
C.条文模糊、随意曲解
D.系统严谨、堪称完备
5.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A.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伴随着英国两党制度的形成而出现
C.内阁首相实际对英国国王负责
D.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
6.
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
C.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
D.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7.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8.
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②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④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10.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11.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2.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
①建立租界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开设工厂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
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下图中的租界和使馆区分别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15.
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正确的是
A.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
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了农民思想的变化
D.根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16.
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D. 清末“新政”
17.
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下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④③⑤B.④③⑤①②C.②③④⑤①D.②④③⑤①
18.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9.
巴黎公社胜利伊始,中央委员会号召巴黎人民:“只有从你们中间选出来的,与你们同甘共苦的人,才能最好地为你们服务。”巴黎劳动群众都参加了各区的公社选举。这一现象体现了
A.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分权制衡思想
D.民主监督的思想
20.
十月革命后,选举成立的人民委员会,下设陆海军、外交、财政、司法等13个部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人民委员会的主要特点是
A.议行合一
B.民主集中
C.三权分立
D.党政不分
21.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
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A.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24.
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这一思想
A.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后来发展成“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后来发展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成为“求同存异”主张的理论基础
25.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 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 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26.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B.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27.
“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为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这一冲突是()
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     B. 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B.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     D. 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28.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29.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30.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两种新能源”是指
A.蒸汽和电力
B.蒸汽和石油
C.石油和电力
D.电力和核能
32.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2019年)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3.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该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34.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35.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36.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主要是
A.驱逐帝国主义势力,打倒军阀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
C.平均地权,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
37.
下列***的著作中,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井冈山的斗争》 B. 《论十大关系》
B.《论持久战》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38.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十分突出。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巨型计算机研制居世界领先水平
④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39.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40.
19世纪上半叶,一种文艺思潮盛行于欧洲各国。它更多地关注人的激情和个性,以求实现人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和修正。下列属于该文艺思潮的作品是
A.《哈姆雷特》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战争与和平》
41.
有学者认为,在1763~1871年的一百年间,德国人占据了西方文明的鳌头。 (1724~1804年)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歌德是西方这一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和莫扎特使西方古典音乐达到极盛。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康德、贝多芬
B.卢梭、贝多芬
C.卢梭、洛克
D.康德、德彪西
42.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B.毕加索C.贝多芬D.巴尔扎克
43.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4.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45.
有人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称为“焦虑的时代”。不确定性、创伤、悲观等情绪充斥着科学领域、政治领域及当时的各个方面。下列论据属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有()
①经济出现大萧条
②法西斯势力猖獗
③创立狭义相对论
④荒诞派戏剧诞生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选择题(共11题)

46.完成下面的竖式

47.完成下面的竖式

48.完成下面的竖式

49.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    )
50.

《论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启示我们(    )

①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②善于宽容,理解之上

③学会尊重,友爱友善          ④彬彬有礼,和谐社会

51.

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m+xx-3-1=2x无解,则m的值为(  )

52.

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m+xx-3-1=2x无解,则m的值为(  )

53.

若关于x的分式方程 2m+xx-3-1=2x无解,则m的值为(  )

54.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分别是:Na2S2O3叫硫代硫酸钠;CaSx 叫多硫化钙;BaO2叫过氧化钡.根据上述命名规律,K2CS3应读作(   )
55.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 f(x)={|x2+x|x0ln(x+1)x>0 ,若函数g(x)=f(x)﹣a(x+1)恰有2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blank#}1{#/blank#}.
56.

我国农业经历了“{#blank#}1{#/blank#}”的原始阶段。在{#blank#}2{#/blank#}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blank#}3{#/blank#}和{#blank#}4{#/blank#}工具。 《战国策》记载:秦国“{#blank#}5{#/blank#}”,就是用牛耕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4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9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