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57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市易法是力推的富国之法,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随着大商人势力的发展,他们在本行业实行垄断经营,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欺凌压榨外来商人,盘剥勒索本地行铺稗贩。……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朝廷在京师设立市易务。尔后,全国较大城市亦陆续设置市易务或市易司。……设立市易务的初衷是使“出入不失其平”、“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以及“因得取余息以给公上”。

——方宝璋《怎样看宋代市易法》

材料二: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市易务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

——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推行王安石市易法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市易法的初衷并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列现象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指出在从经济的视角评价市易法的利弊得失时我们应该把握的主要标准。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牛顿继承并创新科学研究方法,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地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

材料二:牛顿力学所实现的天体的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综合,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天贵地贱观,加速了近代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繁荣发展;而牛顿的科学方法,则开创了物理学研究与数学研究交叉的新局面,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样板。

——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三:在他以前和以后,都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他不仅作为某些关键性方法的发明者来说是杰出的,而且他在善于运用他那时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他还对于数学和物理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才能。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牛顿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牛顿科学方法的创新之处。牛顿运用科学方法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其科学方法对科学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意义。

2.单选题(共15题)

4.
雅典城邦“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由此城邦
A.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D.发放工资和津贴
5.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D.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6.
(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该意图是
A.分而治之
B.以华制华
C.灭亡中国
D.瓜分中国
7.
如图展示了某一时期重要的战役,当时“敌以酒井旅团向怀来涿鹿,以铃木旅团向宣化前进,以本间旅团向大同前进,期会师于来源﹣﹣广灵﹣﹣大同之线。”对此“我师今晚以三个团集结于冉庄,准备配合侧击该敌,另以师直属队之一部及独立团出动于灵丘以北活动……”。此战役
A.开辟了敌后战场新局面
B.赢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D.显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8.
1949年和1950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公私贸易机构还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陆续订立了各种贸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但到1950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的大力援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帝国主义的封锁
D.国民经济的调整
9.
某宣言指出“鉴于这种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订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要使目前的经济秩序永久保持下去的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注意……”该宣言主张
A.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B.推翻殖民霸权主义
C.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10.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11.
宋朝高斯德有诗云:“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材料说明,宋朝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12.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到:“在1815~1880年期间,英国经常存在于一种实力政治的真空之中,这很难说是夸张之词,这也是殖民军队能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的原因。不错,英国帝国主义有局限性和一些问题,还有西半球的扩张中的美利坚合众国及东半球的法国和俄国。但是,长期以来在热带的许多地方,除土著民族外,英国的利益集团(商人、种植园主、探险者和传教士)几乎碰不到其他外国人。”材料反映了英国
A.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
B.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霸权受到法俄严重挑战
D.实力强大但隐藏着危机
13.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39.14%
26.76%
25.96%
22.27%
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14.
《中国经济60年》中写道:“自从1985年广东省的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四个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城市’,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广西沿海一线涌现了已经初步形成成片市场、经济具有很强活力的地区。”从中可以看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上述四个城市开始
B.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D.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5.
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
16.
“他”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新命题,强调“民主并非西方之体,而是用,自由才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所在”,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材料中的“他”
A.编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
B.著《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
C.介绍进化论思想,倡导救亡图存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培养新青年
17.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18.
《西方美术史》中描述:“颜色刺激感官,色彩成斑点状,轮廓线大多不是连续和勾描而成的,而是通过相邻色彩的堆叠而形成……这一技法开始把色彩同表现的对象分离,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下列符合这一描述的作品是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