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法案中对议会和国王的权力又做出了怎样的规定?这对英国政治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楓、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三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法案中对议会和国王的权力又做出了怎样的规定?这对英国政治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2.单选题- (共21题)
2.
经过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的改革,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两条道路的本质区别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与建立城邦国家 |
B.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与实行公民民主政治 |
C.全面发展农业与全面发展工商业 |
D.发展封闭的思想文化与发展开放的思想文化 |
3.
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4.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07年5月初访问美国,白宫特意为她举办了一场“白领结”级国宴。这是布什总统第一次愿意在国宴上穿燕尾服。布什总统之所以如此重视伊丽莎白二世,主要是由于( )
A.尊重女士是西方的基本礼仪 |
B.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一样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
C.英国女王和美国总统一样,都是国家行政首脑 |
D.英国女王是英国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
6.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中华民国名存实亡,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民众的民主意识淡漠 |
B.北洋军阀专制势力雄厚 |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
D.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薄弱 |
7.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而此时清朝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海军军官普遍生活奢侈,贪污受贿。”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日本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中国 |
B.日本民众效忠“天皇”的观念非常强烈 |
C.社会政治风气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 |
D.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政府财政拮据 |
8.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
A.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
B.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
D.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 |
9.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
A.认为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
B.开始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
D.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
10.
邓小平曾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
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
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些规定体现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 |
B.政治协商原则 |
C.人民民主原则 |
D.社会主义原则 |
12.
北宋江南一些地区有“计产育子”的习俗,即根据家产的多寡来决定子女养育数量的多少。一些贫苦农户生子却不敢抚养,将其溺死,以此来进行人口的自我调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冲击 |
B.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殖过度 |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
D.赋役名目繁多,百姓负担沉重 |
13.
十五世纪以来,亚洲区域内以中国等国为中心的亚洲贸易圈逐渐被以欧洲为中心的贸易圈所打破,欧洲的许多大国通过厮杀夺得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席之地。其胜出的先后次序应是
A.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 |
B.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 |
C.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德国 |
D.荷兰—英国—西班牙—德国—法国 |
14.
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有一定读写能力的劳动者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和有颠覆性的人,但是到18世纪末,无知识则被认为是社会秩序的最大威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制的完善 |
B.思想文化进步 |
C.工业革命发展 |
D.社会革命需要 |
15.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
16.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17.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
A.人文主义者 | B.天主教教士 | C.路德教教徒 | D.加尔文教教徒 |
18.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19.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中国最终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
B.***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
C.***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两步走”战略 |
D.《新民主主义论》使***思想上升为指导思想 |
20.
19世纪70年代,一批法国画家以创新姿态登上画坛。他们的作品强调捕捉“光”、“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出微妙的色彩变化。由此产生
A.现实主义画派 |
B.浪漫主义画派 |
C.现代主义画派 |
D.印象主义画派 |
21.
某画家总称自己为历史画家,他的确画了大量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他的作品强调理性与画面的严整。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画家风格一致的是
A.《马拉之死》 |
B.《自由引导人民》 |
C.《播种者》 |
D.《格尔尼卡》 |
22.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有幽默辛辣的语言,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下列艺术作品中,与马克·吐温作品的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人间喜剧》 |
B.《唐璜》 |
C.《自由引导人民》 |
D.《格尔尼卡》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