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理科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54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想解放贯穿人娄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进行了长达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教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 在路德看来,人必须信仰上帝.也必须过宗教生活.这样灵魂才能获救升入天堂,但这一切并不需要通过教会这个中介.也不需要借助教会那些奢侈而繁杂的宗教仪式,.即只要自己虔诚地信仰上帝.诵读《圣经》就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使灵魂得救。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用书

材料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等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摘自1919年5月1日《新青年》3卷3号

(1)材料一中,“杰出人士”在西欧掀起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指出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3)为反对“尊重孔教”,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2.单选题(共13题)

2.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借作品中人物之口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充分反映了
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现代主义思想
3.
一天,马丁·路德在研读《对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而深受启发,于是他在教堂门口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引起了欧洲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历史上称之为( )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4.
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普罗泰格拉
5.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幅对联写到:“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A.真实性
B.通俗性
C.虚拟性
D.优美性
6.
中医、京剧和中国画都是国粹。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清朝同治、光绪年问,京剧走向成熟
D.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7.
明清小说是当时文学成就中最为突出的领域,不管从数量、体裁、表现手法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其中,有一部作品通过对几个家族兴衰的描写,极其广泛而深人地触及到社会各个方面。该作品是( )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西游记》D.《水浒传》
8.
构成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与相对论B.力学三定律与原子论
C.原子论与量子论D.相对论与量子论
9.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建立共和政体
D.推动民主进程
10.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1.
“感动中国”评委会曾对某位杰出人物有这样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
A.袁隆平
B.钱三强
C.邓稼先
D.李四光
12.
雨果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一座高大而坚固的、建立在花岗岩基础上的丰碑。”其作品是
A.《红与黑》B.《人间喜剧》C.《战争与和平》D.《唐璜》
13.
19世纪以来,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音乐与艺术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欧洲诞生了若干杰出的艺术大师,其中莫奈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其作品是(    )
A.《埃斯泰克的海湾》 B.《向日葵》
C.《坐在椅子上的女人》D.《日出·印象》
14.
18~l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国籍是(    )
A.法国B.英国C.德国D.西班牙

3.选择题(共10题)

15.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16.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17.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18.27的立方根为{#blank#}1{#/blank#}.
19.

读下图,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这反映出作者(     )


20.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

21.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说是(    )

22.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23.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秦朝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24.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秦朝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