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3月月考(高二历史)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53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
3.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从之。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
(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单选题(共23题)

5.
梭伦改革前,雅典的“平原派”(  )
①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阶层 ②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 
③最关注海外贸易的发展 ④是“山地派”和“海岸派”反对的对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
19世纪晚期,当人们在观看某一新奇玩意时,惊呼到:“过去已经属于我们!”这一新奇玩意是
A.电报
B.电话
C.电影
D.电视
8.
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9.
中外艺术作品风格常有许多相通之处。欣赏下列两幅绘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A.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
B.大胆创新,采用夸张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C.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D.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10.
“要勇于探索未知!要有勇气运用你的头脑!”主张这种观点的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1.
卢梭认为:“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经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为此,卢梭提出的主张包括
①“开明专制”
②社会契约
③三权分立
④主权在民
A.①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
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风俗画,刻画习俗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具备
13.
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14.
电视剧《大国医》获得观众好评,出品人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认为,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能够获得多方青睐,除了主创人员的出色表现外,主要原因在于国人对中医国粹文化的渴求和回归。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之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15.
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有力地冲击了上帝造人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16.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严复
17.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A.经济近代化
B.政治民主化
C.军事科技化
D.文化大众化
18.
***创造性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系统的论述是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
1973年贝克特创作了无声独幕剧《非我》。剧中,一个声音——看上去只是聚光灯照着的一张嘴——努力停止讲话,但又停不下来。该剧把人的意识描述成祸殃之源,但同时也肯定了人们在绝望中求生的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此剧的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0.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21.
1864年,沙皇签署法令,正式开始实施司法改革。之后,俄国一公民有一诉讼案件,将可以实现
①实行公开审判
②可以请律师
③按等级进行审理
④可由陪审团陪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23.
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24.
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这种现象表明。
A.日本封建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
B.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已经瓦解
C.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D.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25.
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
2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B.建立强大的海军
C.增强了俄国的国力
D.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27.
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