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善”?其共性是什么?
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研究的焦点及二人追求的共同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人精神追求的共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善”?其共性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5题)
2.
“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
A.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
B.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
C.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
D.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
3.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C.为封建统治服务 |
D.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
4.
据史书记载:“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綴,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二十卷、《蓮所馆诗》十卷、《集唐律》六卷、《脉诀》一卷…...又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这说明李时珍
A.苦学好问、博采众长、造诣高 |
B.在众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 |
C.医术造诣精深并得到广泛认可 |
D.注意亲自实践以避免闭门造车 |
5.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
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
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
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
6.
据记载,宋代造纸工匠多用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制作一种“纸药”,它可以使纸浆变得更加均匀,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由此可知,宋代
A.造纸的工序更加完善 |
B.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 |
C.造纸原料实现了革新 |
D.纸张得到进一步普及 |
7.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通过译书的方式陆续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曾评价说:“文定(即徐光启)所介绍之西学范围颇广,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法、农学、火器,无一不切于实用,而为科学之先导。“当时这些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
B.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
C.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
D.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
8.
古代雅典的很多哲学家了解到各种政治体制、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他们发现,在一个地方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被认为大逆不道、荒谬绝伦;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观念是
A.“轮番而治” |
B.“法律至上” |
C.“美德即知识”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9.
启蒙思想家曾这样解释“自由”: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东西,就意味着“自由”。这里的“法律”是指
A.符合自然权利的立法 |
B.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 |
C.一切本国的成文法典 |
D.所有成文、非成文法律 |
10.
甲同学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得出北宋毕昇发明印制术的结论,乙同学查阅资料后以“《金刚经》刻印于唐成通九年(868年),发现于甘肃敦煌”为依据对甲的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资料的记载不一定都可靠,《技艺》的记载有误 |
B.《金刚经》的发现证明唐朝时活字印刷术已发明 |
C.唐朝有雕版印刷,毕异发明活字印刷,并不矛盾 |
D.考古发现比史书记载更可靠,甲的结论不正确 |
11.
下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


A.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 |
B.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 |
C.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 |
D.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
12.
下表反映了近现代科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据此可知,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第一阶段(16-18世纪) | 形成了以牛领的经典力学体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 |
第二阶段(19世纪) | 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 |
第三阶段(19世纪末以来) | 科学深入到微观世界和物体高速运动领域 |
据此可知,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A.第一阶段表现为系统化的实验科学 |
B.第二阶段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 |
C.第三阶段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
D.科学启蒙推动了工业文明的科学化 |
13.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 | 西方 |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
14.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起来并使其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下列选项可以用来对此进行论证说明的是
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 |
B.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 |
C.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D.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 |
15.
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痛也是最深刻的。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鲁迅的做法
A.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
B.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
C.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 |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
16.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
17.
魏源基本默认了西方地理学将世界分为四大洲、五大洋的理论,但他在解释“四人洲“的理论时,则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梵典分大地为四大洲”的观念。另外,魏源还用“桃花源”和“三代之治”这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对瑞诗士、英美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比附和赞赏。这说明魏源
A.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 |
B.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认识世界 |
C.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本色 |
D.借助传统文化以推动政治的变革 |
18.
梁启超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而在译出西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针对这种情况,维新派
A.宣传西方学说以开启民智 |
B.开展政治活动推行维新变法 |
C.借助传统文化表达新思想 |
D.与革命派论战来扩大影响力 |
19.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上述言论出自
A.《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B.《新民主主义论》 |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20.
***同志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
A.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
B.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 |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
D.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 |
2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人民日报》盲目模仿苏联《真理报》,久而久之,报纸文风僵化、观点单一、版面呆板;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后,一扫过往的教条主义文风,充分表现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自由,多种文学形式也纷纷见诸报端。这一变化表明
A.思想解放推动文化繁荣 |
B.政策转变影响文化发展 |
C.“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
D.外交政策左右文化发展 |
23.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
B.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
C.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
D.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 |
24.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
B.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
C.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
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
25.
爵士乐源于蓝调音乐,是一种流行于美国南部非洲奴隶及他们后代之间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后被大量的普通民众接受,并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
B.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
D.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