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50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0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安妮法案》。《安妮法案》规定在1710年4月前已出版的图书作者或购得此图书出版权利的出版商拥有对该书21年的印刷特权;对已完成但并没有出版的图书或今后创作的图书,图书的作者在书籍出版时可获得14年出版和重印的权利。若在期限内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出版或重印此书籍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若作者将图书的版权让渡给出版商,那么出版商将同样获得14年的出版及重印权利。14年期满后,如图书作者没有死亡,图书原稿的版权将重新归还作者,作者将会再次获得14年的版权。此外,法案取消了书商公司对印刷行业的多项垄断特权,使得出版行业的自由发展在英国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姚远《英国近代知识产权制度与出版制度的流变》
材料二 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到1905年止,中国翻详出版了大量著作。在出版的178部著作中有66部自然科学著作,38部军事科学著作,35部工程制造著作,11部医学著作,7部农学著作,21部有关历史和制度的著作。但与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科学的完全制度化和观念化相比,这种对科学的部分吸取的不足在1895-1984年的甲午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日本的机械化力量胜过了中国的数量优势,这使许多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更深刻的变革。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第一次感到中国的精神参照框架与现代趋向似乎有些不合适、不和谐。与对过去精神权威信仰的减弱相随而来的是对掌握使西方物质强大的科学精神的渴望。
——摘编自[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唯科学主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安妮法案》在图书出版方面的规定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学习西方的差异,并就图书出版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当代学者一般都强调如图3所示的转化链:

R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A是应用研究,D为发展,P为应用技术。这条转化链考虑了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成果,然后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个过程。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时,学者们通常把科学技术本身当做最初的变量加以处理。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单选题(共16题)

3.
罗马法规定: 债务人因欺骗行为擅自做主将所有物交付他人的,经债权人诉求,该交付行为不产生效力,则该物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一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
A.严厉打击商业欺骗行为B.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C.债务人合法权利受限制D.经济行为崇尚契约原则
4.
1566年,英国女王针对下院经常反驳政府的提案这一情况说道:有些问题无须下院“摇唇鼓舌”,“上帝不会允许你们(指下院)的自由成为我们的枷锁”。女王因此很不愿意召开议会,在位45年仅召开10次。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市民阶层已主宰了议会
C.责任制内阁遭到了破坏
D.议会权力重心移到下院
5.
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
B.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
C.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
D.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
6.
清政府不得不接受战争的结局,认为现在是“西方各国强把它们的意志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随后确立了信守条约的方针。促使清政府出现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图1的四幅图分别是1952年、1962年、1972年、1982年的《人民日报》国庆日头版的照片。据此可以推知
A.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意识形态的宣传
B.新时期《人民日报》已不再作为党的與论工具
C.党媒始終没有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D.大众传媒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8.
图2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漫画中柜子上写着“核战争”,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该漫画表明
A.美苏展开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B.苏联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占优势
C.双方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D.美苏都不希望核危机进一步升级
9.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只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10.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努,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指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平等已成共识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1.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12.
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
C.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
D.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
13.
1980年初,城镇里出现了各种小摊,如理发摊、修鞋摊、磨刀摊、修自行车摊、卖饮料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或小商品摊等,有的地方只允许这类小摊在晚上营业。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向多元化发展B.各地人口自由流动
C.城市改革全面展开D.国家取消统销政策
14.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15.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16.
表1

表1为19世纪术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
C.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得到发展
D.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
17.
美国作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当年周恩来和***为改善中美关系而会见基辛格和尼克松时,双方的动机都来自苏联的威胁。1977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有两个动机,其中之一是来自苏联的威胁。那么另一个最有可能是
A.推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思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
C.取得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参加联合国下的多边外交
18.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