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题 01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49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3/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
(加试题)颐和园是举世闻名的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造园”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下面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较早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1902年,清政府筹银重修西苑与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
材料二①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②互相借资;③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
——摘编自(明朝)计成《园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颐和园发电设施建成的背景,并指出“颐和园电灯公所”“西苑电灯公所”及其电力设施变迁的历史意义。
(2)颐和园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造园思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更侧重于分析哪种观点?若侧重分析①请从“随基势高下”予以说明;若侧重分析②请从“互相借资”予以说明;若侧重分析③请从“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予以说明。

2.单选题(共22题)

3.
考古发现,古希腊城邦最主要的历史遗迹往往是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露天剧场等,它们用以举行城邦会议、宗教节庆、戏剧演艺。这些公共空间在当时
A.增强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B.加剧了希腊社会内部矛盾
C.抑制了城邦公民的个性发展
D.实现了希腊人的真正平等
4.
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在议会的相继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在英国真正确立。这是因为英国
A.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议会成为高于王权的最高立法机关
C.资产阶级赢得了反君主专制的胜利
D.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5.
1840-1842年中英之间的那场战争,以“鸦片”命名,主要是因为它
A.因非法的鸦片贸易而诱发
B.以鸦片贸易合法化而终结
C.以鸦片为谈判筹码而展开
D.因鸦片的吸食而影响战局
6.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关于“终结”的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探索
C.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7.
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朝鲜代表团要求联合国军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首次以大国身份组团参会的中国代表团表示支持,苏联代表团也支持中国的意见。这次会议
A.贯彻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B.初步达成了有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
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D.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8.
下面是有关当今国际形势的一幅漫画。漫画反映的是
A.美法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B.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
C.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9.
下图为清末《图画日报》登载的图片,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10.
下图是北宋东京城示意图,下列关于北宋东京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辛弃疾会在瓦肆中欣赏杂剧
B.“市”内定有铜活字印刷书店
C.“市”内的商业活动受限制较少
D.参知政事执掌东京行政事务
11.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宣告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外国纺织品竞争力非常强
B.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
C.小农经济受到进一步冲击
D.粮食的商品化有很大提升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这种划分表明魏源
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
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
C.初步形成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念
D.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
14.
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
15.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这反映出作者
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
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
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
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
16.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能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智慧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材料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潮是
A.社会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
17.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趋势的概括,正确的是(  )
A.逐渐贵族化、高雅化B.逐渐复杂化、思想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18.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下列哪项研究对“他们”和“他们的时代”鼓舞了信心和挑战的勇气
A.普朗克的量子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19.
下图中的诗歌内容反映了
A.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B.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D.***思想的最终形成
20.
下面为某位***书籍收藏爱好者收藏的一本书中的目录。这部著作发表于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
“革命派……专从满、汉的恶感方面鼓吹……他们用历史的方法,专搜罗明末亡国的故实,借以挑动汉人的亡国之痛,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不久革命思想便传遍了全国。”这说明在当时广泛流传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国家主义
22.
(加试题)威廉·曼彻斯特这样描述一个美国家庭:“现在他们并排地、而且常常并肩地坐在一起,看上几个小时电视,连目光都很少交换。如果他们交谈,有时也是气鼓鼓的,为这个或那个节目的好坏而争吵。”这说明电视
A.是娱乐生活最便捷的平台
B.提升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C.激化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D.已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23.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战争史上的一次著名海战,其结果是
A.日本把朝鲜变成了实际的殖民地
B.英国继续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
C.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
D.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4.
(加试题)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被称为《枫丹白露文件》的文件中强调:“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它反映了英国
A.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以便控制欧洲
B.对德国政策发生变化及其保守性
C.防止德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