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合思想的背景,并简要评析这一思想。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社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合思想的背景,并简要评析这一思想。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中国 | 西方 |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13题)
4.
“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
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5.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
6.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7.
五四游行总指挥傅斯年在运动后不久说: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因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该观点
A.认为五四运动是民众的自发行动 |
B.说明五四运动起到了社会动员作用 |
C.着重强调了五四运动的直接作用 |
D.揭示出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8.
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依据材料可推知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
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
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
9.
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A. 平型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10.
阅读“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其占苏联出口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卢布)”,从中可以看得出正确结论是
A. 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比重不断下降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苏联对华出口
C. 中苏关系的亲疏对两国贸易影响较大
D. 中国始终举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年份 | 苏对中出口总额 | 占苏联出口比重 |
1949 | 17970 | 13.8% |
1955 | 67350 | 21.8% |
1961 | 33060 | 6.1% |
1964 | 12180 | 1.7% |
1970 | 2240 | 0.2% |
A. 苏联对中国出口总额及比重不断下降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苏联对华出口
C. 中苏关系的亲疏对两国贸易影响较大
D. 中国始终举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1.
《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认为“夫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齐物,关市不,治国之道也。”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商业实现均衡发展 |
B.产生调控物价的思想 |
C.农本商末理念根深蒂固 |
D.视农业为国家的根基 |
12.
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A.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A.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 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13.
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术、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
A.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 |
B.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
C.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 |
D.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
14.
21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了“长尾理论”,“长尾”就是不热门的小众产品。安德森把营销成本比喻为“水面”,原来“水面”淹没了“长尾”;现在水面降低,水下的财富显现,销售小众产品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出现“长尾理论”的根源是
A.消费者选择日益多样 |
B.大众的审美取向分化 |
C.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 |
D.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