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毋庸置疑,法国人有足够多的理由为法兰西文化当年的辉煌感到自豪。
——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
——摘自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作者持此观点的理由。试选择18世纪两位法国思想家并各列举他们的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用蒸汽动力的优点,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简述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材料一“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毋庸置疑,法国人有足够多的理由为法兰西文化当年的辉煌感到自豪。
——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产生蒸汽机动力。这种机动性是机器时代最具特征的优点,使得许多没有丰富水力资源的国家有可能实现工业化。此外,蒸汽机已经证明能够比早先的原动力产生多得多的动力,因此迟早能把能量输出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到1800年,由蒸汽机驱动的密集的机器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一个特征。
——摘自查尔斯∙辛格等主编、辛元欧主译《技术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作者持此观点的理由。试选择18世纪两位法国思想家并各列举他们的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用蒸汽动力的优点,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简述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人教网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人教网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4题)
3.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历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
B.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
D.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
4.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5.
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真正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B.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
C.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
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 |
6.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7.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
B.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
C.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
8.
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清明的表现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①政治清明的表现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9.
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战争给美、伊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小布什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论法的精神》 |
B.《人权宣言》 |
C.《权利法案》 |
D.《社会契约论》 |
1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反映资本主义萌芽 |
C.通过绘画等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
11.
“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
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
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
12.
明清时期,对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史书记载不详,甚至连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都语焉不详。这说明
A.小说的文学地位比较低 |
B.两部小说内容与历史无关 |
C.小说在当时流传不广泛 |
D.当时人们没有著作权意识 |
13.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
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
D.美化殖民扩张的动因 |
15.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
A.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
C.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
16.
瞿秋白认为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败落瓦解之表象”,而“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画符的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要到《新青年》“反对孔教反对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才为革命的中国,露出真面目”。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啊 |
B.没有改变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 |
C.推动了“革命的中国”的到来 |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17.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破的,它们是
A.《海国图志》、《天演论》 |
B.《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
C.《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
D.《变法通议》、《新青年》 |
18.
19世纪末,有中国学者撰文指出:“上权过重,民气不伸;民气不伸,国势亦之而弱。”政府应秉持“君民共主之法”,“利之所在,听民兴之;害之所在,听民自去之”。据此可知,该学者主张
A.权利平等,追求自由 |
B.民主共和,救亡图存 |
C.天赋人权,推崇西法 |
D.君主立宪,通达民情 |
19.
“(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来看,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这说明
A.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民主政治 |
B.社会中的宗法观念彻底消失 |
C.政治变革影响传统文化的生存 |
D.“破四旧”运动在上海最成功 |
20.
康有为在创办万木草堂后进行招生“面试”时,通常是他主动向应试者介绍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宣传孔子改制等一套新说,凡能接受者即予录取,这表明康有为
A.维新思想过于激进 |
B.以儒学作为教学内容 |
C.为宣传维新思想而办学 |
D.走上“教育救国”之路 |
21.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22.
1952年3月,***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这表明***
A.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
B.认为资产阶级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 |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 |
D.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
23.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认识
A.表明新中国建设已摆脱了苏联模式 |
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C.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24.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25.
下列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剧本散文小说 |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
C.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体现现代主义 |
D.抨击世俗王权叙述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歌颂民主自由 |
26.
“画家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自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凉。”该画家所属的流派是
A.现代主义 |
B.印象派 |
C.现实主义 |
D.古典主义 |
3.选择题- (共3题)
29.
马燕生活在宁夏同心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学习非常刻苦。看着身边伙伴因贫困而辍学,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终于,日益窘迫的家境还是使马燕不得不退学了。马燕不服气,开始和妈妈进行艰苦的谈判。她哭着哀求,一遍遍地讲道理给妈妈听,可妈妈就是不答应。谈判不成,马燕并没有气馁。她把厚厚的4本日记塞给妈妈,又给妈妈写了封信,希望能打动母亲的心。她在信中说:“妈妈,如果我不上学,我一辈子眼泪都流不干了。”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我的心里苦死了!我就是借钱要让马燕上学。”后来,一位法国记者偶然看到了马燕写的日记,被她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他急切地想把这些事告诉读者。不久,《马燕日记》在法国出版。这本记录着一位失学少年对上学的渴望、对命运不屈抗争的书,感动了法兰西,更在十几个国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马燕终于重返校园,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当记者问她有什么打算时,马燕只说了一句话:“我要学好。”
请回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