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材料一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波斯人信礼》是法国查理·路易。孟德斯鸠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1721年首次出版。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世界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其创作梗概如下:
在路易十四逝世以前,法国封建势力曾经一度登峰造极。到了他晚年,封建统治在表面上似乎仍然气焰万丈.实际上已经渐渐成为强梦之末。路易十四从五岁登基起,在位七十二年之久,实际掌政五十多年,几乎是一贯地压迫资产阶级,使其在经济上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政治上更不许他们抬头,时刻提防他们和受压迫与剥削最厉害的农民联合起来“造反”。
孟德斯鸠在专门研究法律期间,常去巴黎居住,目睹了法国君主路易十四晚年朝纲混乱的衰败现象。他把自己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以及不合理的腐败现象记录下来,积稿十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一书,于1721年发表。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相关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 《波斯人信礼》是法国查理·路易。孟德斯鸠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1721年首次出版。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世界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其创作梗概如下:
在路易十四逝世以前,法国封建势力曾经一度登峰造极。到了他晚年,封建统治在表面上似乎仍然气焰万丈.实际上已经渐渐成为强梦之末。路易十四从五岁登基起,在位七十二年之久,实际掌政五十多年,几乎是一贯地压迫资产阶级,使其在经济上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政治上更不许他们抬头,时刻提防他们和受压迫与剥削最厉害的农民联合起来“造反”。
孟德斯鸠在专门研究法律期间,常去巴黎居住,目睹了法国君主路易十四晚年朝纲混乱的衰败现象。他把自己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以及不合理的腐败现象记录下来,积稿十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一书,于1721年发表。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相关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19题)
5.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B.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D.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6.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
B.宋词的推波助澜 |
C.发达的商品经济 |
D.宽松的文化氛围 |
7.
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
8.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9.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
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
D.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
10.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较之前者,后者
A.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 |
B.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 |
C.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
D.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 |
11.
有学者指出:“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们醉心于牛顿式的世界机器的宏大设计,以至于他们确信,只要遵循牛顿的推理方法,人类就能发现那主导政治、经济、正义、宗教、艺术等的自然规律。”由此推论,牛顿为启蒙运动提供的思想武器是
A.理性精神 |
B.天赋人权 |
C.自由平等 |
D.主权在民 |
12.
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的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者喜欢颂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
13.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戏曲脸谱艺术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
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
D.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
14.
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三人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
B.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
C.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
D.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
15.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社会广泛反响,《英国科学协会会报》刊登了攻击性的评论,达尔文的老师塞治威克教授对自己学生提出的异端学说,深感愤怒。人们开始开猴子玩笑、唱猴子歌,书报上也出现了许多猴子漫画(见下图)来讽刺达尔文主义。这反映了当时


A.天主教会的影响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
B.科学和理性精神尚未被社会广泛接受 |
C.工业革命的发展极大解放人们的思想 |
D.科学理论的发展引发了社会重大变革 |
16.
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概述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最后则论证了他自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严复在翻译此书时,则着重选择其中介绍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严复此举
A.旨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 |
B.使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 |
C.为推翻清政府寻找依据 |
D.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
17.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国民。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18.
1876年冬,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赴英途中,他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该书出版后即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而毁版。这反映当时
A.西方的民主政体不适合于中国 |
B.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遇到阻扰 |
C.清政府仍坚守传统的“华夷观” |
D.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19.
《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
20.
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


A.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B.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
C.展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成果 |
D.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21.
“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22.
蒋勋在他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中曾这样写道:“他追求形式美感,此后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涌现了,现代绘画的浩荡潮流在他身后奔涌流注。”他应该是


A.德拉克洛瓦 |
B.米勒 |
C.塞尚 |
D.毕加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