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 1871年7月,(马克思)在同《世界报》记者谈话时就表示:国际工人协会没有规定政治运动的固定形式,它只要求这些运动朝向一个目标,“但是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1872年9月,在海牙代表大会上,马克思也谈到,工人阶级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便建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关系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陈宇翔、余文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说》
材料二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热。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1917年10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的、由列宁起草的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夺取政权方式上马克思的观点有了怎样的变化?在马克思的论著中,他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学说牢固地置于科学基础之上的?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列宁认为选择革命方式要依据的两大因素分别是什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怎样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请指出马克思、列宁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黄宗羲、严复两人的思想具有理论视界的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固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严复《辟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刚七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3.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积极成效。
(2)据材料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积极成效。
(2)据材料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2题)
4.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建立了三十多个海外行省。伴随版图的拓展,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一些希腊人,主要是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这主要说明了
A.帝国境内不存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 |
B.罗马公民权成为特权和荣誉的象征 |
C.善于吸纳外族长处是罗马成功的原因 |
D.罗马法体系完成了系统化和法典化 |
5.
在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共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时的中共
A.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
B.并没有摆脱俄国革命模式束缚 |
C.已经不再受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 |
D.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
6.
有学者指出:***的这一-战略原则起源于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避实击虚的范畴,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以面制点和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这一战略”是指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 |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C.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
D.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7.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
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A. 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 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8.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9.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以下各项中能正确揭示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实质的是
A.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
B.迷惑苏联以求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 |
C.遏制苏联扩张主义维护美国世界霸权 |
D.迫使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转向政治 |
10.
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商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雍正初年,将规礼归公。据乾隆年间的调查,规礼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据此可知当时
A.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 | B.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 |
C.行商垄断了海关管理权 | D.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 |
11.
《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
12.
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项目 | 1786—1790年 | 1796—1800年 | 1806—1810年 | 1816—1820年 | 1826—1830年 |
美国 | 100 | 22,480 | 107,500 | 166,310 | 433,800 |
巴西 | 5,000 | 10,670 | 32,500 | 55,760 | 60,850 |
西印度群岛(英属西印度殖民地) | 45,000 | 32,890 | 32,830 | 23,800 | 12,940 |
地中海地区 | 13,000 | 17,250 | 2,590 | 1,030 | 16,100 |
东印度群岛 | 500 | 8,310 | 25,870 | 93,710 | 55,720 |
其他 | — | 1,770 | 1,000 | 10,970 | 2,860 |
总计 | 63,600 | 93,370 | 202,290 | 351,580 | 582,270 |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
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
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
13.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江苏的棉纺织、缫丝、面粉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出现滑坡,工厂歇业、普遍倒闭,其他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此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国内市场相对狭小 |
B.外来商品倾销冲击 |
C.官僚资本剥削压迫 |
D.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
14.
伏尔泰称赞“牛顿把他的工作推到人类思想从未达到的最大胆的真理”,并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信》。伏尔泰此举的目的是
A.借牛顿之名宣扬理性学说 |
B.将法国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
C.强调启蒙思想是科学产物 |
D.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