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2题)
1.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称为市民法,即市民自已的法;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据此可知,在盖尤斯看来,万民法的创立
A.是自然法观念的实践 |
B.导致罗马法律内部冲突 |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
D.动摇了公民法法学地位 |
2.
英国学者指出:“若非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其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存续下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只需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可。”他旨在阐明德国
A.民主政治很不完善 |
B.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
C.民众思想封闭保守 |
D.社会组织自由涣散 |
3.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
B.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
C.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
D.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
4.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 |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 |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
6.
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碧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A.资产阶級的软弱性 |
B.列强支持清政府 |
C.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 |
D.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
7.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这一规定说明了
A.纠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线 |
B.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
C.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
D.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
8.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A.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
B.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
C.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
D.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
9.
1917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
C.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
D.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
10.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足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
11.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12.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13.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
14.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A.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
B.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C.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
D.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
15.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
16.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
17.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
B.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
C.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 |
D.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
18.
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思想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顽固派 |
D.革命派 |
19.
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B.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
20.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21.
1956年以后,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揭示,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给予积极的思考。这段描述说明
A.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 |
B.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 |
C.社会上出现“左”倾思潮 |
D.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