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北邢台南宫一中高三高考仿真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38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14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25 分)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16分)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9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份划时代的文献,它宣布:美利坚人已形成为“一个民族”,宣布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赋人权,建立政府就是为了保证这些权利;政府的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政府损害了建立政府的初衷,可改变或废除之。为了策略的需要,宣言把矛头指向英王,列举了他解除殖民地议会、向殖民地人民强行征税等27条罪行,指出他违反了他与殖民地订立的“契约”,不配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
——《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独立宣言》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2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实现独立的崇高目标而英勇奋斗。它也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范本。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这份“划时代的文献”体现了哪些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独立宣言》对当时欧美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9分)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9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6分)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回首漫长的革命征程,是一连串的失败、流血和牺牲。……中华民国依然只有一块空洞的招牌,他曾经争取日本的支持,也寻求过西方列强的帮助,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开始联俄外交,向新生的苏联寻求帮助,逐步走上一条“联俄联共”的道路,并以苏俄模式改组中国国民党。
——傅国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历史性遗憾
(1)图片中二人被称为“东西两国父”,其“依据”有何共同之处?(6分)
(2)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的“一连串的失败、流血和牺牲”;1921年后孙中山的改变具体体现在哪里?(9分)

2.单选题(共4题)

6.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趋向完善
C.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D.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特点,可能与其源头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7.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8.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这主要表明( )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C.文化的发展要依赖国家的综合国力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9.
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肖像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3.选择题(共3题)

10.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是(   )
11.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是(   )
12.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