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35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上帝的道不是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教的自由》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2)材料二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提出了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 其理由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其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用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3题)

4.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5.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B.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6.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7.
“神学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威力,但是17世纪的神学却有了‘双重性格’:除了继续充当上帝存在的卫士之外,它还需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这说明
A.“理性王国”成为共识
B.封建神学开始受到冲击
C.科学思维影响社会进步
D.教会支持自然科学发展
8.
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了《国富论》)一书,他将社会发展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亚当·斯密的思想观念(  )
A.催生了凯恩斯主义B.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C.与当时的启蒙思想相呼应D.是工业革命充分发展的产物
9.
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   )
A.批判教权主义,提倡理性主义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
C.批判了旧秩序,对新社会提出设想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民主自由
10.
下图是《柏林日报》刊登的一则广告,这则广告应出现于哪一时期(   )
A.古罗马时期B.14世纪以前C.15世纪D.16世纪以后
11.
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政府主导了科研项目实施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2.
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
A.宋词B.元杂剧C.明清小说D.京剧
13.
2017年,北宋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下列作品与《千里江山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山水十二景》
D.《清明上河图》
14.
马克思说:《物种起源》这本书实际上也为阶级斗争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物种起源》强调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B.《物种起源》强调自然界中生物物种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C.《物种起源》强调的“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进化论观点
D.《物种起源》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
15.
1610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  )
A.揭示了生物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B.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C.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D.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16.
一位学者表达他对宗教的看法:“宗教也应该与自然法则相吻合。上帝创造了宇宙之后便离开,不会再介入其间了。”所以他坚信宇宙从此依照一个固定的机械法则运作。这位学者生活的时期是(   )
A.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的主要信仰时
B.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时
C.宗教改革时
D.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萌芽时
17.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18.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A.中体西用的观点B.人民主权的主张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19.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C.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20.
1925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表明***( )
A.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B.主张实行武装斗争
C.肯定联合苏联的政策D.准备开展土地革命
21.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22.
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
A.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B.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三民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23.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②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推行剧本上演报酬制度。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反映出
A.市场调节机制指导文化建设B.文化工作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C.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视D.知识分子的待遇落后于其他阶层
25.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26.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莫言的作品实现了将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本土的历史、故事、社会风情的完美结合,也充分印证了“三分文学,七分生活”的文学创作理念。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一致性,无优劣之分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选择题(共2题)

27.

读一读,选出不同类的单词。

{#blank#}1{#/blank#} A. yellow    B. red          C. blue         D. ball

{#blank#}2{#/blank#} A. mix       B. lemon       C. apple        D. pear

{#blank#}3{#/blank#} A. long      B. short        C. candy       D. round

{#blank#}4{#/blank#} A. train      B. hear        C. find         D. taste

{#blank#}5{#/blank#} A. bike      B. can         C. bus          D. ship

28.

读一读,选出不同类的单词。

{#blank#}1{#/blank#} A. yellow    B. red          C. blue         D. ball

{#blank#}2{#/blank#} A. mix       B. lemon       C. apple        D. pear

{#blank#}3{#/blank#} A. long      B. short        C. candy       D. round

{#blank#}4{#/blank#} A. train      B. hear        C. find         D. taste

{#blank#}5{#/blank#} A. bike      B. can         C. bus          D. ship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