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32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荊公(王安石)乘胜…….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的异同。

2.单选题(共32题)

5.
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曾有如下评说:“我们今天经济制度的得失,间接受罗马思想之影响不少;个人有勤治其事之精神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长,过于注重权利观念为今天经济制度之所短;二者皆与罗马法律制度有极深关系。”那么能体现古罗马法精神的评价是
A.主张消灭一切阶级压迫
B.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反对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平等
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人权宣言》、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这些现象表明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各国革命的共同举措
B.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得以普遍确立
C.以立法形式巩固成果是各国革命的相同手段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7.
根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难产,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的政治前途竟然系于佛罗里达州的区区几百张选票!为此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在最高法院以5比4一票之差做出了不利于戈尔的判决后,戈尔优雅地承认失败。关于此次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高法院对宪法负责,拥有最高的司法解释权
B.美国总统大选可以诉诸武力进行解决
C.最高法院法官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D.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8.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
塞外重镇张家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汲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10.
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A.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11.
下表反映的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对表中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职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0
3
27
0
2
9
 
A.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领导核心
B.政府组成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体现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执政与参政关系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2.
据媒体报道,江西省某市原人大代表熊某纠集多名同族兄弟称霸乡里,威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干扰基层组织选举。材料中“村霸”现象的存在
A.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B.违背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C.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D.摧毁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3.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中国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交替上升
B.西方外交孤立和中国外交“一边倒”
C.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内外环境恶劣
D.中苏关系破裂和中美关系缓和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15.
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16.
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国家
1570
1670
1780

232000
568000
450000

51000
260000
1000000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17.
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8.
据统计,中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从1914年的不足7万担上升到1915年的近20万担,到1918年已超过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主要得益于
A.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
B.民众抵制洋货的运动
C.国内面粉工业的发展
D.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
19.
***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
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河,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有误的是
A.大兔子: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小兔子: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D.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1.
2017年2月2日,《华盛顿邮报》消息:中国于1月15日试射了搭载10枚分导弹头的东风­5C洲际导弹,中国导弹核武器发展很快。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主要表明
A.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B.第三次科技革命威胁着世界安全
C.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
D.新中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22.
陈衡哲先生说:“当十八世纪欧洲的专制威焰正是炙手可热之时,法国忽然出现了一群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们凭着坚强的学理及美好的文学,去攻击那个不平等的旧制度。”据此可知,启蒙运动
A.以法国为发源地
B.以文学艺术为唯一斗争形式
C.是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斗争目标
23.
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该馆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品,它出自公元868年的中国。这一藏品可以说明
A.中国在唐代已有印刷技术
B.中国在宋代已有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技术得到应用
D.毕昇的雕版印刷术效率高
24.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认为:“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科学的这种态度导致中国古代
A.局限于对人体的研究
B.科技没能推动社会发展
C.科技成果异常丰富
D.缺乏对科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
25.
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C.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D.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26.
据《科学简史》记载,“1859年11月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初版1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被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27.
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这一“媒介”具有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28.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9.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30.
如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情况。图中其频率最高峰a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
B.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健全
D.中共十五大的影响
31.
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受中医典籍的启发,在青蒿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05的无色结晶体,即青蒿素。经多次临床实验,青蒿素对于抗击疟疾具有良好效果。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及其团队对我国传统中医的重大突破是
A.团队攻关,持续研究
B.坚持不懈,不断深入
C.中医为本,走向世界
D.立足科学,反复实验
32.
1913年,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是
A.东方文化开始赶超西方
B.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D.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33.
二十世纪中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电视和电影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D.网络与漫画
34.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发生转型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35.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6.
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史实
推论
选项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B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D
 
A.A
B.B
C.C
D.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