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3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从1024年正式发行交子起,历经钱引、关子、会子等各种名目的纸币,到南宋灭亡止,有250多年的历史。因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纸币的发行,因此纸币总是引起高通胀和恶性通胀。元朝也有130多年的纸币发行史,最终结果是同样的。但唯一的亮点仍然是白银。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用白银为流通手段。”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材料二 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加上大量外国银元充斥国内市场,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
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但并未取缔其他银元。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交易时须经换算,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

——据张志玉《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货币演变的趋向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宋明时期和近代中国货币发展演变的共同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摘编自潘教峰《五要素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这样,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从1895年到1949年,国家陷入社会动荡与民族生存危机,国家的大量财政收入用于各种战争。从光绪新政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国家决定全面接受西方技术与科学,促进工业化建设。然而,各种举措都因为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与日本侵华战争而难以彻底落实。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各自的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3.
罗马法先后经历了从严法诉讼到诚信诉讼两个阶段。在严法诉讼中,判决主要依赖于审判员对程序和法律形式的严格遵守,诉讼内容遭到忽视。诚信诉讼中司法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并以此来裁决案件的胜与败。这表明古罗马
A.法治逐步趋向公正和人性化
B.法律至上原则日益得到重视
C.法律中随意性因素逐渐增强
D.背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
1787年“制宪会议”是后来才叫的名字。事实上,如果一起始就打着立“新宪”的主意,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代表都会裹足不前。2月份在纽约召集的国会(即邦联国会)已明令费城之会“唯一且特定的任务,系修改现行《邦联条例》”。这表明制宪会议召开前,美国
A.旧体制更利于国家发展
B.人民抵触资产阶级宪政
C.人民大多认可邦联体制
D.各州意见一致没有分歧
5.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明确提出以“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代替“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并表示“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共作此调整的原因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变化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完善
C.日军改变了对华侵略的方针
D.红军长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6.
黄埔军校在初次招生时,即确定按省区分配招生名额,第一期毕业生来自22个省份,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和当时许多军队乃至军校以地方集合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当军校出现同乡会小组织时,遭到严令禁止。这种做法
A.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利于树立统一完整的国家意识
C.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表明革命首要目标是实现统一
7.
美国记者雅各布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指出:“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与以往相比,中国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改革,而且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雅各布认为“和平变得更加遥远”是基于
A.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B.国民政府腐败反动的统治
C.国共两党所处的阶级立场
D.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8.
建国之初,英国外交部估计,如果情况正常,中英之间潜在的贸易量将会翻番,况且香港的经济繁荣依赖于与中国大陆的转口贸易。这种估计
A.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B.导致西方对华态度发生逆转
C.促成了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
D.立足于承认中国的革命成果
9.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理论,强调美国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护权力、炫耀权力”。该理论旨在
A.建立美苏均势的两极格局
B.强调国家利益是外交出发点
C.为即将开始的“冷战”服务
D.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10.
下图为近代英国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示意图,据下图可以得出
A.英国殖民扩张的手段出现了调整
B.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C.自由贸易政策利于化解经济风险
D.工业革命后英国控制了世界市场
11.
1947年7月,英国为稳定国内金融秩序,从IMF贷款后恢复了英镑的自由兑换,结果使黄金和美元储备急剧流失,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减少了10亿美元。该结果主要取决于
A.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B.美国在新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C.二战后英国丧失经济强国地位
D.经济全球化拉大国家间经济差距
12.
谈及WTO的作用时,有专家指出:“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大个子最喜欢两个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WTO的保护
B.在国际贸易纠纷中WTO偏袒贸易小国
C.WTO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
D.WTO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3.
1922年,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起来而嚎啕大哭。这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导致俄共分裂
B.新经济政策缺乏群众基础
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
D.新经济政策受部分人质疑
14.
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15.
下表反映了
1871—1889年回国留学人员任职一览表
A.近代教育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
B.政府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C.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
D.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化选官制度
16.
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说:“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李鸿章的主张
A.顺应了当时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
B.忽视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
C.弥补了洋务运动存在的主要缺陷
D.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17.
国家农业投资从1978—1979年度到1981—1982年度减少了50%。人民银行提供的贷款和农机、拖拉机和建房方面私人投资大大增加了,1982年总额达到了人民币157亿元,1983年达到了214亿元。这表明
A.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B.经济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C.政府坚持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战略
D.土地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局部改变
18.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19.
“中等财富是最好的”是古希腊贤人们的一句名言。当时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万贯家财,但是都没有高贵的雄心壮志,那么他也不是有福气的人,只是一个生活舒适的守财奴罢了。这种价值追求
A.有利于古希腊工商业发展
B.表明古希腊人反对追求财富
C.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D.反映宗教信仰影响社会风气
20.
宗教问题是启蒙思想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洛克认为人人皆应选择自己的救赎之道,教会对此没有垄断权;伏尔泰认为,现世中的人对于宗教和来世应有信其所愿的自由。据此可知,他们
A.肯定宗教的意义
B.认可因信称义理论
C.都信奉唯物主义
D.主张宗教宽容政策
21.
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其中不乏为有钱的商贾之家所定制。这反映出当时
A.世俗生活改变绘画的技法
B.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提高
C.文人画淡化神韵意趣追求
D.绘画艺术市场化倾向凸显
22.
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批画家关注自然风景、平常百姓,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对当时学院派所提出的“高雅”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对此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A.以科技革命的成果为主要题材
B.描绘了工业革命下的现实生活
C.注重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
D.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
23.
下图出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文,由下图可以看出我国古代
公元前250~1750年中国人寿命曲线图
A.人均寿命呈曲折上升态势
B.人均寿命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C.人均寿命受制于医疗水平
D.农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人均寿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