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3931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4
中国
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77
日本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
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指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要做出的某种投入或者导致的某种损失、牺牲的,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这些代价是可以减少甚至是避免的。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科技进步的代价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谈谈你的认识。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突出贡献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2.单选题(共16题)

3.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官,进行了一系列立法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设立民众法庭。并规定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材料说明
A.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政体
B.雅典民主延续了法治传统
C.平民与贵族在权利上平等
D.民众法庭具备了立法职能
4.
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格正案.其中规定:“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任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这一规定
A.维护了联邦体制
B.加强了州政府的权威
C.结束了南北战争
D.消除了种族歧视问题
5.
1792年4月反法战争开始后,法军节节败退,法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各地纷纷成立义勇军,开赴前线。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了君主政体。9月2日,法国军队在凡尔登附近两次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最终把敌人赶出法国领土,法国革命得救了,材料旨在强调
A.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进程
C.法国消除了君主复辟危险
D.外国武装势力的力量强大
6.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整旨”。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认为“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故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由此可知,李鸿章
A.认识到清政府盲目自大
B.对列强侵略持无所谓态度
C.严重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D.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7.
《共产觉宣言》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就是这种更高类型的民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建立这种类型的民主,主要是因为
A.《共产党宣言》是纲领性文件
B.中国共产党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
C.资本主义民主在中国行不通
D.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8.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力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9.
下图是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世界各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经济受冲击较小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已渗入亚洲地区
10.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在英格兰东部、西部以及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这表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进行
B.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C.市场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D.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11.
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
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
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
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
12.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首次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自此之后我国在工业化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3.
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別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A.致力于实现信仰的自由
B.阻碍欧州社会的进步
C.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D.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
14.
电视片《大国崛起》说到:“受牛顿定律的影响,……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这说明牛顿的科学学说
A.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B.颠覆了上帝创世学说
C.揭示支配自然的法则
D.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15.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市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
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促进欧洲的货币改革
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16.
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钱玄同提出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宣扬西方文化
B.废除中国汉字
C.普及平民教育
D.反对封建思想
17.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因为它
A.在俄国取得巨大成功
B.符合中国国情
C.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D.内容丰富全面
18.
英国著名评论家柯林·威尔逊说过:“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可以由一句话来概括:人的地位。(但是)人是神还是虫?现代文学采取第二种观点,倾向于强调人的毫无价值。”这表明现代主义文学
A.渲染变态、迷惘、虚无等精神创伤
B.违反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
C.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
D.揭露丑恶现实并憧憬美好未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