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考卷(word版)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92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思想文化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并天下人都认为公正的自然法律。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断,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 ——百度百科
材料二伏尔泰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教士的凶残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热和不宽容造成的荒诞悲剧。“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伏尔泰自述:“我跑了很多不幸的弯路,疲惫因顿,……我又回到洛克这里来了,就像一个浪子回到他父亲那里一样。”伏尔泰反对不可知论,对理性怀有信心,他说:“我们不应当因为人类不能认识一切,就阻止人类去寻求于自己有用的东西。”——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三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与现代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简析陈独秀由此拉开的这场思想运动的历史价值。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伏尔泰和陈独秀批判传统文化着眼点有何不同之处,说明其中隐含着两人何种相同的政治诉求?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所谓宪法者,就是将政权分几部分,各司其事而独立。各国宪法只分三权,没有五权。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
从前在东京同盟会时,本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党纲,预计革命成功就要实行五权宪法。不想光复之后,大家并不留意及此,多数心理以为推翻满洲就算了事。所以民国虽成立了十年,亦没有看见什么精彩,比前清更觉得腐败。这个缘故,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不用兄弟细说,必以五权宪法为建设国家的基础。我们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家。
现在英国并不是行三权政治,实在是一权政治。英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是国会独裁,行议会政治;就是政党政治,以党治国。孟氏发明三权分立学说未久,就有美国的革命,订定一种宪法。美国即根据孟氏的三权分立学说,用很严密的文字订立成文宪法。孟氏乃根据英国的政治习惯,草成此种三权分立主张。后来日本的维新及欧洲各国的革命,差不多皆以美国为法订立宪法。英国的宪法并没有什么条文,美国则有极严密的条文,故英国的宪法又称活动的宪法,美国的宪法是呆板的宪法。英国以人为治,美国以法为治。英国虽是立宪的鼻祖,然没有成文的宪法。以英国的不成文宪法拿来比较我们中国的宪法,我们中国亦有三权宪法,……一是君权,一是考试权,一是弹劾权。而君权则兼有立法、行政、司法之权。
五权宪法,分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权,各个独立。从前君主的时代有句俗话叫“造反”,造反就是将上头的反到下头,或是将下头的反到上头。在从前的时候,造反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这五权宪法,就是上下反一反,将君权去了,并将君权中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提出,作三个独立的权。行政设一执行政务的大总统,立法就是国会,司法就是裁判官,与弹劾、考试同是一样独立的。
——摘编自《孙大总统五权宪法讲演录》(1921年1月版)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提倡“五权宪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对英国和美国政治、法律方面认识上的错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认识。

2.单选题(共21题)

3.
对于雅典民主,柏拉图认为(和绝大多数的希腊哲学家相同):“闲暇乃是智慧的主要条件,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
A.雅典民主的弱点在于片面强调平等
B.绝对自由影响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C.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哲学家都因不满民主制而反对民主
4.
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燕京大学担任西语教授,在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几本苏联删减版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宣讲西语的教材。材料从本质上说明建国初期
A.大学教学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
B.西方文化在中国受到严重封杀
C.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
D.教育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影响
5.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6.
有学者认为卢梭所强调的自由是社会自由,“自然的自由”术语不过是刚刚演变为人的猿身上尚未彻底褪去的尾巴。卢梭把社会自由看作受公意约束着的自由,“惟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据此推断,卢梭的这一观点
A.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保证个人权利不受侵犯
C.体现开明专制的政治观
D.利于政治权力相互制衡
7.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8.
狂飙突进运动是1760年代在德国文学和音乐创作领域兴起的变革,该运动持续了近二十多年,处于文艺形式从古碘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之时,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悲剧《狂飙突进》为名,组织同名社团,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口号,主张个性解放,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推崇天才和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他们类学观点的核心。由此可见,狂飙突进运动的兴起深受
A.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B.启蒙思想的影响
C.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D.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9.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号召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反对神学迷信,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之说
B.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C.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10.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受到统治阶级推崇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11.
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人物”的北宋科学全才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自序表示:书中所记录的只是山水之间,纵情谈笑,不关系他人利益得失的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沈括缺乏近代科技实验意识
B.当时政治制度和人文环境制约
C.北宋时期盛行做官本位思想
D.外国学者未把握宋代科技全局
12.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也叫夏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历法是
A.阳历
B.阴阳合历
C.阴历
D.天干地支
13.
《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这与《毛诗)提出“变风”“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这说明《诗经》
A.托物言志
B.借古讽今
C.客观真实
D.反映了时代特征
14.
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究“物我合一”,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这表明他
A.主张绘画要有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主张绘画要对大自然细心观察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15.
直到1710年,科学只是数学、医学和巫术。著名数学家约翰·迪博士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也是占星术士。牛顿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关于第一推动力的假说和力学三大定律,在神学信仰方面与中世纪保持一致性。这说明此时
A.传统的世界观根深蒂固
B.近代科学未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
C.近代科学革命尚未展开
D.近代科学体系尚未形成
16.
李大钊在其《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此可见李大钊反对( )
A.儒学被人利用B.儒学本身
C.国民政府专制统治D.思想自由
17.
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B.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C.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18.
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19.
1912年孙中山在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
A.实现民族主义B.实现民生主义
C.实现民主主义D.实现民权主义
20.
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1.
据统计,1977年中国有570万人报与大学,年龄最小的仅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27万人荣幸成为“七七级。”“老少同学”成为这时期一种特别现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的考试制度从此稳定
B.考试的公平公正得以体现
C.国家的人才短缺得以解决
D.高考的年龄结构得以优化
22.
“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23.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戊戌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没有掌握自己的武装
C.康有为缺乏实施维新派的必要资金
D.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

3.选择题(共2题)

24.his/ are/ big/ ears/ too (.)(连词成句)
25.his/ are/ big/ ears/ too (.)(连词成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